第十章 品德的形成
第一節品德的實質及其結構
一、品德的實質
第一,品德反映了人的社會特性,是將個體以外的社會規范轉化為個體內在需要的過程。
第二,品德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個體偶然的表現不能稱之為品德,只有經常地表現出一貫的規范行為,才是品德形成的標志。
第三,品德是在道德觀念的控制下進行某種活動、參與某件事情或完成某個任務的自覺行為,即認識與行為的統一。
展的順序原則,并認為道德認知是可以通過教育過程加以培養的。柯爾伯格研究道德發展的方法是兩難故事法。柯爾伯格認為,個體的道德認知是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發展的,而且年齡與道德發展階段有一定關系,但不完全對應。研究表明,大多數9歲以下的兒童以及少數青少年處于前習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處于習俗水平,后習俗水平一般要到20歲以后才能出現,而且只有少數人才能達到。
三、尤尼斯的道德實踐活動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萬尼斯在繼承和批判柯爾柏格道德認知理論、艾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道德發展的實踐活動理論。強調青少年期的社會參與經驗對其道德發展的持久影響,認為社會參與活動是構成青少年公民同一性、政治和道德同一性發展的基礎,而對個性和社會的尊重是道德行為的根本機制,道德教育的使命就是讓個體通過社會參與活動培養起尊重品質。
(一)社會參與經驗
(1)青少年參與社會活動,可以促使青少年聯系他人反思自身,從而改善道德觀念和行為。
(2)參與社會服務的經驗可若干年后自愿參與社會的行為。
(3)另一些社會參與經驗,包括參加學校管理和社會政治運動,還可能提高成年期(10~30年后)參與政治活動和各種社會團體的可能性。
(二)道德同一性
道德同一性包含兩層含義:l.自我認同。2.尋求超越性意義。
(三)對人性的尊重
道德同一性具有兩個基本的要素,一是對他人的尊重,二是對社會的尊重。
第三節 中學生品德發展的基本特征
根據有關研究與理論,可以將中學生品德發展的基本特征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倫理道德發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1.形成道德信念與道德理想;
2.自我意識增強;
3.品德結構更為完善。
二、品德發展由動蕩向成熟過渡
1.初中階段品德發展具有動蕩性;
2.高中階段品德發展趨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