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品德學習的過程與條件
一、品德學習的兩種形式:
1.親歷學習;
2.觀察學習。
二、態度與品德學習的過程
態度與品德的形成過程經歷依從、認同與內化三個階段。
(一)依從
包括從眾和服從兩種。從眾是指人們對于某種行為要求的依據或必要性缺乏認識與體驗,跟隨他人行動的現象。服從是指在權威命令、社會輿論或群體氣氛的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而采取與大多數人一致的行為。
(二)認同
認同是在思想、情感、態度和行為上主動接受他人的影響,使自己的態度和行為與他人相接近。認同實質上就是對榜樣的模仿,其出發點就是試圖與榜樣一致。與依從相比,認同更深入一層,它不受外界壓力控制,行為具有一定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穩定性等特點。
(三)內化
內化指在思想觀點上與他人的思想觀點一致,將自己所認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觀點、信念融為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
三、品德學習的一般條件
(一)外部條件
1.家庭教養方式;
2.社會風氣;
3.同伴群體。
(二)內部條件
個人信念。
第五節 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
一、有效的說服
教師經常應用言語來說服學生改變態度,在說服的過程中,教師要向學生提供某些證據或信息,以支持或改變學生的態度。
二、樹立良好的榜樣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以及大量的實踐經驗都證明,社會學習是通過觀察、模仿而完成的,態度與品德作為社會學習的一項內容,也可以通過觀察、模仿榜樣的行為而習得。班杜拉認為在社會學習過程中,人不是消極地接受外在刺激,而是經過一系列的主動加工過程,對外在刺激進行選擇、組織,并以此調節自己的行為。
三、價值澄清
研究者認為,人的價值觀剛開始不能被個體清醒地意識到,必須經過一步步的辨別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價值觀念并指導自己的道德行動。一種觀念要真正成為個人的道德價值觀,須經歷三個階段7個子過程。
1.選擇階段
(1)自由選擇。
(2)從多種可選范圍內選擇。 .
(3)充分考慮各種選擇的后果之后再行選擇。
2.贊賞階段
(1)喜愛自己的選擇并感到滿意。
(2)愿意公開承認自己的選擇。
3.行動
(1)按自己的選擇行事。
(2)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加以重復。
四、群體約定
研究發現,經集體成員共同討論決定的規則、協定,對其成員有一定的約束力,使成員承擔執行的責任。具體可按如下程序操作:
第一,清晰而客觀地介紹問題的性質。
第二,喚起班集體對問題的意識,使他們明白只有改變態度才能更令人滿意。
第三,清楚而客觀地說明要形成的新態度。
第四,引導集體討論改變態度的具體方法。
第五,使全體學生一致同意把計劃付諸實施,每位學生都承擔執行計劃的任務。
第六,學生在執行計劃的過程中改變態度。
第七,引導大家對改變的態度進行評價,使態度進一步概括化和穩定化。
如果態度改變未獲成功,則應鼓勵學生從第四階段開始,重新制定方法,直至態度改變。
五、賞罰控制
獎勵和懲罰作為外部的調控手段,不僅影響著認知、技能或策略的學習,而且對個體的態度與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關鏈接: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