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把意義記憶與機械記憶結合起來
這兩種記憶是密切聯(lián)系、密切相關的,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在機械記憶時盡可能把它意義化,有助于記憶效果的提高;另一方面,意義記憶也要有機械記憶的幫助,才能保證記憶的精確性。因此在教學中應當把意義記憶與機械記憶結合起來,但應以意義記憶為主,因為意義記憶較之機械記憶具有更多的優(yōu)越性。心理學實驗證明,意義記憶比機械記憶效率高。比如,下面兩組材料,要大家去記。第一組材料是:柳、兩、鷺、天、白、上、鳴、黃、行、鸝、個、翠、一、青。第二組材料是: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結果對第一組材料是最多也只能記住七八個,而第二組材料,就是沒有讀過杜甫絕句的人,也會完全記住。兩組材料同是十四個字,只是字與字之間的聯(lián)系意義有所不同,可見意義記憶比機械記憶效率要高好幾倍。因此,教學中要盡量克服那種讀書“不求甚解”、“死記硬背”的方法。
怎樣幫助學生運用意義記憶呢?意義就是聯(lián)系。如知識與客觀實際的聯(lián)系,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知識各部分之間的聯(lián)系等。為了加強意義記憶,教師要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參觀、實驗等手段,把理論與實際聯(lián)系起來。有時還可以給本來無意義的材料“賦加”一種人為的意義,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記憶術”,如編成歌謠或順口溜等來提高記憶效率。比如:化學元素符號很難記住,就可把其中的K鉀、Na鈉、Ca鈣、Mg鎂、Al鋁,編成“加拿大美女”的順口溜;還可把化合價編成歌:“一價氫氯鉀鈉銀,二價氧鋇鎂鈣鋅,四價硅來三五氨,三價元素有鋁金;一二銅汞二四六硫,二三鐵來三五磷,四價還有碳硅鉛,以上價數(shù)要記清”;英文字母歌,就使人不費多大力氣就可以記住。又如,某單位電話號碼是4418,這個號碼就可以附加意義,把它變?yōu)?加4等于1個8,這樣4418就容易記住了。要記住馬克思生于1818年,卒于1883年,可以用聲音相似的語句來代替,我們就可以用諧音為“一撥一撥,一撥就撥散”或“一爬一爬,一爬就爬上山了”來記住;要記住“二數(shù)和的平方”公式(a+b)2=a2+2ab+b2,可用順口溜“首平方,尾平方,首尾乘積兩倍在中央,等號兩端第二項的符號要一樣”來記住。在短時間內要記住很多人的名字,也可以與某個意義相聯(lián)系來記憶。比如,“郝復”可與其諧音“活佛”相聯(lián)系;“白仁”可與白種人相聯(lián)系;“富世仁”可剖析為“富士山上的人”。在記其他知識時也可以適當運用記憶術。只要抓住其特征,并把它和某種熟悉的事物聯(lián)系起來,就容易記住了。
機械記憶應該與意義記憶相結合起來,但是在學習中,也會遇到一些無意義的或意義較少的材料,對這些材料的記憶就要運用機械記憶了。不僅如此,有時材料本身是有意義的,由于學習者的理解水平有限,一時還不能理解其意義,這時也可以先運用機械記憶的辦法把材料記下來,然后逐步加深理解和鞏固,這也是常有的事。所以機械記憶的作用不可忽視,它和意義記憶往往可以相輔相成,有些有意義的材料如口訣、公式、詩歌、范文等,為了記得準確熟練,也需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多次重復才能記住記熟。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巧妙地運用意義記憶和機械記憶,來提高學生記憶的效率。
(六)“五官”和“五到”是記憶的根本
讀書學習是一個由感性認識發(fā)展到理性認識的過程。理性認識又是建立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的。人的感官參加學習活動越多,所得的感性材料越豐富,這樣上升到理性認識也就越深刻、越全面,記憶得越牢固。所謂“五官”就是眼、耳、口、手、腦,學生的學習不僅要用眼看、用耳聽、用口讀、用手寫,而且要用腦子想,把所有的感官都調動起來,讓多種器官協(xié)同活動,做到耳目聰明,手腦并用。所謂“五到”,即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眼到就是仔細地看;耳到就是仔細地聽;心到就是專心致志,獨立思考;口到就是認真地讀、講、說、討論;手到就是多做、多練、多演示、多操作。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地利用學生的五官做到五到,讓學生有多種感覺器官參加活動,就能全面地掌握事物的特點,全面地理解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記憶的效率就高。
(七)引起聯(lián)想,有益于記憶
聯(lián)想就是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事物。某種外界信息常常可以引發(fā)出我們對往日的回憶。聯(lián)想的前提是相互引起聯(lián)想的諸事物過去在頭腦中已經建立了的聯(lián)系。回憶常以聯(lián)想的形式出現(xiàn),同樣的一些對象,可以按著不同的聯(lián)想而被識記回憶起來,不少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時總是以聯(lián)想來促使學生回憶。
聯(lián)想有以下幾種:
接近聯(lián)想。即從時間、空間接近的事物想起。比如,想到天安門,人們就想到了人民大會堂、革命歷史博物館、革命烈士紀念碑和毛主席紀念堂、前門的城樓等等。
類似聯(lián)想。即反映對象類似的地方。比如,進行分數(shù)教學時,就可以與除法、小數(shù)聯(lián)系起來想。
對比聯(lián)想。即反映對象的對立性。比如,講國家地理時,可以將中國與美國、日本與英國、英國與法國進行比較,記憶的效果就比較好。
關系聯(lián)想。即從事物的因果關系、從屬關系進行聯(lián)想,從而追憶出有關的事物。比如,讓學生知道了氣溫與氣壓和風的關系,氣溫與緯度、地形的關系之后,就不難理解我國氣溫分布的特點是由南向北隨緯度的增高而降低,同緯度的各地又隨地勢的增高而降低的道理。
教師在教學中盡量揭露現(xiàn)實對象之間多種多樣的聯(lián)系,讓學生形成各種聯(lián)想,這樣就可以大大提高記憶的效果。
(八)掌握遺忘規(guī)律,合理組織復習
記得的東西不去復習,就會遺忘。什么是遺忘?凡識記過的事物在一定條件下不能恢復時,或表現(xiàn)為錯誤的再認和回憶,就叫遺忘。什么樣的復習才算合理,這就要看看遺忘有什么規(guī)律。根據心理學家研究的結果,發(fā)現(xiàn)遺忘規(guī)律是先快后慢。即今日記得的材料,明天忘得很多,后天也會忘,但忘得就會少一點,越往后面忘得越少。第一,復習就必須趁熱打鐵,及時進行。其次,有意義的材料忘記得慢而少,無意義的材料忘記得快而多。因此,復習時應當開動機器,加深理解。第三,材料的中間部分遺忘得快而多,兩頭部分遺忘得慢而少。這是由于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兩路夾攻,雙重影響的結果。因此復習時就要對中間部分的材料多花點功夫。第四,記憶性質相類似的材料由于互相干擾也容易產生遺忘。例如,學習了歷史課后,立刻去學習語文課,那么這兩種材料就會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影響,使二者不能很好地記住。因此,復習時要盡可能在類似的材料中找出不同點來。第五,材料的數(shù)量越大,一般在識記后遺忘得較多;識記材料的數(shù)量少,就遺忘得少。所以加重作業(yè)量是不對的。此外,遺忘也有賴于人們的興趣和情感,這些在教學中都應當加以注意。
為什么會發(fā)生遺忘呢?產生遺忘的原因是識記時所形成的暫時神經聯(lián)系在一定條件下發(fā)生抑制所致,遺忘發(fā)展或解除的速度與暫時神經聯(lián)系的鞏固程度和抑制的深淺有關。具體地說:
遺忘發(fā)生的第一個原因,是暫時神經聯(lián)系以外的較強的無關刺激物抑制了原來的條件反射,引起外抑制的結果。這是一種暫時的遺忘現(xiàn)象,情況變化后,外抑制解除,暫時神經聯(lián)系又恢復起來。例如,考試時,由于過分的緊張,會一時答不出已經記住的材料,而過后又很容易想起當時忘了的內容。
遺忘的第二個原因是,由于大腦皮質神經細胞長期或緊張工作后所引起的疲勞而產生超限抑制的結果。為了避免這種現(xiàn)象,復習要多樣化,要注意勞逸結合。
遺忘的第三個原因是,由于暫時神經聯(lián)系,沒有繼續(xù)強化而消退,產生了內抑制的現(xiàn)象。為了避免這種現(xiàn)象就要及時強化,及時復習。
根據以上遺忘規(guī)律和產生遺忘的原因,要與遺忘作斗爭,就必須合理地科學地組織復習。組織復習是鞏固記憶的基本途徑,是防止遺忘,提高記憶效率的根本方法。那么,怎樣組織復習呢?
1.要及時復習。遺忘發(fā)生的規(guī)律是先快后慢,因此復習必須及時。實驗證明,識記后一二天內遺忘得最多,以后逐漸緩慢。根據這個規(guī)律,復習要先多后少,學過的東西要在遺忘之前就及時復習,才能事半功倍,等到忘得差不多了才去復習,那是得不償失。“今天功課今天畢,不要等待到明日”是學習的好經驗,也是和遺忘作斗爭的好方法。
2.要正確地分配復習時間。復習可以連續(xù)地進行,這叫集中復習;也可以在復習之間,間隔一定的時間復習,這叫分散復習。一般說來,分散復習優(yōu)于集中復習,因為集中復習容易加重腦細胞的負擔,引起疲勞,產生抑制;分散復習把繁重的腦力勞動分步進行,可以避免腦力疲勞,間隔的時間,還可以起到鞏固的作用,所以效果顯著。根據這個規(guī)律,學校要有計劃地組織好平時的復習,專靠集中復習搞突擊的方法,是有損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發(fā)展的。
不要同時復習兩種性質相類似的材料。學習一種材料后,馬上又去學習在性質上相類似的材料,常常會發(fā)生前后兩種材料的相互影響和相互干擾。交替復習幾門功課,比連續(xù)復習一門功課的效果要好。教學上也要避免單科獨進,要使學習內容豐富多彩,學習方法生動活潑。排課表要注意文理間隔,不要把性質相似的學科排在一起,防止單一做法。
復習要多樣化。單調的機械重復,容易使大腦皮質產生抑制和疲勞。復習多樣化,既符合兒童年齡特點,又能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所謂多樣化,就是用不同的方式,從不同的角度來鞏固所學的內容。例如,同一字詞的復習,可以用默寫、填空、造句、分析字形的偏旁部首,寫出同義詞或反義詞等等方式,使學生通過復習,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做到觸類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