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學生的心理發展與教育
◎本章重點
1.識記心理發展、自我同一性、學習準備、最近發展區和關鍵期。
2.理解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心理發展與教學的關系,自我意識及其發展。
3.理解青少年心理發展的特點、認知方式的差異、智商的含義及認知差異的教育 意義。
4.學會評價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及其教育意義。
本章內容是教育心理學考試的重點。通過對歷年考題的分析,可以看出本章側重考查的知識點主要有:心理發展的基本特征,心理發展的階段及其特征,學習準備,關鍵期,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最近發展區,人格發展的階段及各階段的特征,家庭教養模式的類型,自我意識的含義及發展,認知方式的差異等。考查的題型較為全面,包括選擇、填空、簡答、論述等。
第一節 中學生的心理發展概述
一、心理發展的含義
所謂心理發展,是指個體從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個生命進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心理變化。人的生理發展與心理發展是密切聯系的,在人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里,生理發展與心理發展是相互協調的,因而使個體的身心能處于一種平衡和諧的狀態。但中學階段是人類個體生命中一個特殊的階段,這個階段學生的生理發育十分迅速,而心理發展卻相對緩慢。研究表明,中學生心理的發展有四個基本特征。
第一,連續性與階段性。在心理發展過程中,當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取代舊特征而處于優勢的主導地位,表現為階段性的間斷現象。但后一階段的發展總是在前一階段的基礎上發生,而且又萌發著下一階段的特征,表現出心理發展的連續性。
第二,定向性與順序性。在正常條件下,心理的發展總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順序。盡管發展的速度可能有個別差異,會加速或延緩,但發展是不可逆的,各階段之間也不可逾越。
第三,不平衡性。心理的發展可以因進行的速度、到達的時間和最終達到的高度而表現出多樣化的發展模式。通常,一方面表現出個體的不同系統在發展的速度、發展的起訖時間與到達成熟時期的進程不同;另一方面也表現出同一功能特性在發展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發展速度。
第四,差異性。任何一個正常學生的心理發展總要經歷一些共同的基本階段,但在發展的速度、最終達到的水平以及發展的優勢領域又往往是千差萬別的。
我國心理學家通常按照個體在一段時期內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點和主導活動,將個體的心理發展劃分為八個階段,N孚LJL期(0~1歲)、嬰兒期(1~3歲)、幼兒期(3~6、7歲)、童年期(6、7歲~11、12歲)、少年期(11、12歲~14、15歲)、青年期(14、15歲~25歲)、成年期(25歲~65歲)、老年期(65歲以后)。
輕松過關:2014教師資格《中學教育學》精講班,用30%的時間,掌握85%的知識!免費試聽>>
中學教育心理學復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