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中學生人格的發展
一、人格的發展
人格又稱個性,是指決定個性的外顯行為和內隱行為,并使個體與他人的行為有穩定區別的綜合心理特征。
(一)人格的發展階段
美國精神分析學家和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認為,兒童人格的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必須經歷八個順序不變的階段,其中前五個階段屬于兒童成長和接受教育的時期。每一階段都有一個由生物學的成熟與社會文化環境、社會期望之間的沖突和矛盾所決定的發展危機。成功而合理地解決每個階段的危機或沖突將導致個體形成積極的人格特征,這有助于發展健全的人格。否則,個體就會形成消極的人格特征,導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發展。
1.基本的信任感對基本的不信任感(0~1.5歲)
這一階段為嬰兒期,發展任務是發展對周圍世界,尤其是對社會環境的基本態度,培養信任感。如果父母或照料者給予嬰兒適當的、穩定的與不間斷的關切、照顧、哺育與撫摸,嬰兒就會對父母產生一種信任感,認為這個世界是安全而可以信賴的地方。反之,嬰兒便對周圍環境產生不信任感,即懷疑感。這種對人、對環境的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個性品質的基礎,是以后各個時期發展的基礎,尤其是青年時期發展起來的同一性的基礎。
2.自主感對羞恥感與懷疑(2~3歲)
這一階段為兒童早期,發展任務是培養自主性,初步嘗試獨立處理事情。“讓我來做”成了這一時期兒童的主流話題。兒童渴望自主,渴望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①。如果父母允許幼兒去做他們能力所及的事,鼓勵幼兒的獨立探索愿望,幼兒就會逐漸認識自己的能力,養成自動自主的個性。反之,父母過分溺愛和保護或過分批評指責,就可能使兒童懷疑自己對自我和環境的控制能力,使之產生一種羞恥感。而當他們對自己感到不確定時,就會變得依賴他人。
3.主動感對內疚感(4~5歲)
這一階段為學前期,發展任務是培養主動性。由于身體活動能力和語言的發展,兒童有可能把他的活動范圍擴展到家庭之外。這時的兒童喜歡嘗試探索環境,承擔并學習掌握新的任務。此時如果父母或教師對兒童遇到的問題耐心聽取,細心回答,對兒童的建議給予適當的鼓勵或妥善的處理,則兒童不僅發展了主動性,還能培養明辨是非的道德感。反之,如果父母對兒童的問題感到不耐煩或嘲笑兒童的活動,兒童就會對自己的活動產生內疚感。有時,當兒童的主動性與別人的主動性產生沖突時,也有可能引發內疚感和退縮性。
4.勤奮感對自卑感(6~11歲)
這一階段為學齡期,發展任務是培養勤奮感。這個時期,絕大多數兒童已進入學校,第一次接受社會賦予他并期望他完成的社會任務。他們追求工作完成時所獲得的成就感及由其成就所帶來的師長的認可與贊許。如果兒童在學習、游戲等活動中不斷取得成就并受到成人的獎勵,兒童將以成功、嘉獎為榮,從而培養兒童樂觀、進取和勤奮的人格。反之,如果由于教學不當,或努力不夠而多次遭受挫折,或其成就受到漠視,兒童就容易形成自卑感。正是在這個時期,即青春期躁動到來之前的少年時期,他們逐漸形成了勤奮感和對自己力量的信任感,但也可能形成自卑感和對自己的天分及能力的低評價。
5.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12~18歲)
這一階段為青春期,發展任務是培養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陛指個體組織因自己的動機、能力、信仰及其活動經驗而形成的有關自我的一致性形象。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要求謹慎的選擇和決策,尤其體現在職業定向、性別角色等方面。
如果青少年不能整合這些方面和各種選擇,或者他們根本無法在其中進行選擇,就會導致角色混亂。
同一性并不是在青春期才出現的,兒童在學前期已形成了各種同一性,但是進入青春期后,早期形成的同一性已不能應付眼前必須作出的種種選擇和決斷了。
6.親密感對孤獨感(18~25歲)
這一階段為成年早期,發展任務是獲得親密感,以避免孤獨感,體驗著愛情的實現。整個大學時期都處于這一階段。因此大學生往往會開始尋求一種特殊的關系,并通過這種關系來發展親密感,以在情感方面得到成長。親密感發展的結果一般是對另一個人愛的承諾。在這一階段不能形成良好親密感的人,會面臨孤獨感。
7.繁殖感對停滯感(25~50歲)
這一階段為成年中期,主要為獲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滯感,體驗著關懷的實現。這時男女建立家庭,興趣擴展到下一代。這里的繁殖不僅指個人的生殖力,還指撫育和指導下一代的成長。缺乏這種體驗的人會倒退到一種假親密的需要,沉浸于自己的天地之中,一心專注于自己而產生停滯感。
8.自我整合對絕望感(50歲直至死亡)
這一階段為成年晚期,主要為獲得完善感且避免失望和厭倦感,體現著智慧的實現。這時人生進入最后階段,如果回顧一生覺得這一輩子活得很有價值,就會產生一種完善感,反之則不免恐懼死亡,覺得人生短促,對人生感到厭倦和失望。
埃里克森的發展理論指明了每個發展階段的任務,并給出了解決危機、完成任務的具體教育方法,這有助于教師理解不同發展階段的兒童所面臨的沖突類型,從而采取相應的措施,因勢利導,對癥下藥。如初中與高中階段正是青少年開始發展自我同一性的時期,教師要理解學生需要大量的機會來體驗各種職業選擇和社會角色。同時,教師應提供機會讓學生了解社會、了解自我,并通過討論的形式使他們解決自身所面臨的問題。在這當中,教師要始終給學生有關其自身狀況的真實的反饋信息,以便學生能正確認識自己,確定合理的、適當的自我同一性。
(二)影響人格發展的社會因素
人格的發展是個體社會化的結果。無論什么社會,影響學生人格發展的社會化動因基本上都是家庭、學校、同伴,以及電視、電影、文藝作品等社會宣傳媒體。
1.家庭教養模式
鮑姆寧曾根據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與兒童的交往、父母的教養水平等四個指標,將父母的教養行為分成專制型、放縱型和民主型三種教養模式,并研究了不同的教養模式對兒童人格發展的影響。結果發現,專制型教養模式下的兒童不太知足,不安全,憂慮,退縮,懷疑、不喜歡與同伴交往;放縱型教養模式下的兒童是最不成熟的,他們缺乏自我控制力和探索精神,有極強的依賴性,遇到新奇事物或緊張事情就會退縮;民主型教養模式下的兒童是最成熟的,他們有能力,獨立性強,自信,知足,愛探索,善于控制自己,喜歡交往,能夠自我肯定。
2.學校教育
學校教育在學生社會化中的作用主要是通過教師與學生的相互影響來實現的。教師的品德修養、知識經驗、教育和教學技巧、對學生的態度等,對學生社會化與人格的發展都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同時,學校教育按照一定的社會教育目標,有計劃、有步驟地對青少年學生施加影響,因而直接制約著學生人格發展的方向和基本質量。
3.同輩群體
相對于同父母的關系,中學生與同齡伙伴的交往更加自由和平等。而與同輩群體的交往也使青少年能夠進行人際關系和交流的探索,并發展人際敏感性,奠定青少年今后社會交往的基礎,促進其社會化和人格的發展。一方面,同輩群體是中學生學習社會行為的強化物。另一方面,同輩群體又為中學生的社會化和人格發展提供了社會模式或榜樣。隨著年齡的增長,同伴的影響越來越強,在某種程度上甚至超過父母的影響。
輕松過關:2014教師資格《中學教育學》精講班,用30%的時間,掌握85%的知識!免費試聽>>
中學教育心理學復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