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材料分析題(答案要點)
24.(1)材料中的課堂突發事件是由于外界影響造成的,徐老師對于此突發事件采取了幽默調侃和褒中摻貶的處理策略。徐老師沒有對踢球的同學提出嚴厲批評,而是采取了幽默的調侃方式,夸獎球踢得不錯,并且提出了“表揚”式的批評:教室里不準踢球。徐老師用幽默式的“表揚”批評了學生,充分尊重了學生的自尊心,并且幾句話就化解了這場突發事件,沒有影響教學氛圍,也沒有影響課堂教學時間,反而調動了課堂氣氛,這是一種機智聰明的處理策略。
(2)①沉著冷靜地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教師應保持一種大將風度,做到處亂不驚,從容不迫。②在不影響其他學生正常學習活動的情況下,及時高效、巧妙果斷地將突發事件轉化為有益的教育因素,使全體學生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③用寬容的心態、賞識的眼光、智慧的舉措來看待學生的所作所為,巧妙處理課堂突發事件。④儲備廣博的知識。教師要有較為全面的知識,不僅能教給學生學科方面的知識,更應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巧妙機智地因勢利導,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5.(1)傳統的語文教學是“獨白”式的教學,強調教師的“教”,而往往忽視學生的“學”。改革后的教學要求教師在與學生的平等對話、交流中給學生以智慧和情感的啟迪。而且,相互作用的對話本身就是優秀教學的標志。該教學片段中,教師并沒有站在一個權威的角度直接給出教學要點,而是一步步地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主動地對教學內容進行探索,這是教學即對話的生動體現。談話法要求對話的民主性、平等性和互動性,而且對話內容應具有建構意義。
(2)教師在教學談話中的角色首先是引導者,在課堂中引導學生發揮積極性,主動探究教學內容;教師是平等對話者,只有在充分尊重學生平等地位的前提下,學生才會明白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組織者,課堂必須具有組織性,教師的組織者身份是不可替代的;教師是激發者,在教學過程中運用自己的教學知識和課程知識及時提出正確的決策;教師還應是學習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僅是教授者,還要通過反思,提升教學質量。
四、教學設計題(答案要點)
26.(1)作者按照一年四季的順序描繪了小興安嶺四季的景色,抓住了不同季節景物獨有的特點,春天生機勃勃,夏天蔥郁繁盛,秋天碩果累累,冬天安靜寧謐,表達了作者對小興安嶺的贊美、喜愛之情。
(2)【教學目標】
①認識本課生字詞,會寫“匯、擋、獻、刮”,初步領會左右結構生字寬窄布局的迎讓規律。
②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讀出對小興安嶺的喜愛之情;嘗試記憶背誦喜歡的段落。
③探究并發現寫春夏秋冬四段的組段規律,學習和積累準確、生動的語言。
④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喜歡的段落。
⑤練習寫家鄉的一處景物,嘗試運用積累的語言。
【教學重點】
①感受小興安嶺一年四季的美景,了解小興安嶺的豐富的物產,產生喜愛之情。
②準確理解課文描寫小興安嶺四季景色的詞句,體會作者用詞造句的準確性。
③學習作者抓景物的特點,具體描述的方法,并且應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去。
(3)【教學環節】
①導評談話
目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手段:教師敘述。
步驟、方法:板書課題、讀題,引出談話。
內容: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美麗的小興安嶺》。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在語文課上,我們曾經觀賞景色奇麗的五彩池,游覽過物產豐富的西沙群島。今天,我們再一起到小興安嶺欣賞那里一年四季美麗的風光。
②初讀全文
目的:讓學生初步了解本文內容。
教學手段:師生合讀。
步驟、方法:先讀課文,然后說說你對小興安嶺最突出的印象是什么。
討論明確:小興安嶺很美麗,有許許多多寶物。
③尋找四季景色特殊的關
目的:知道小興安嶺的美是有季節特色的。
教學方法:以“春天美”為例,教給學生審美方法。然后,學生自學、討論,讀懂其他三個季節的美。
教學手段:采用放錄像、投影片,讓學生討論的方法。
步驟:
第一步:看錄像——春天美。
第二步:默讀畫批——春天什么景物美?分析這些景物怎么美,是通過哪些詞語表達的?思考景物美與樹木美有什么聯系?
第三步:引導學生讀講義,相機引導。
第四步:小結審美學法,用投影片出示——什么美(標劃景物);怎么美(分析語句);整體美(聯系樹木)。
第五步:運用以上學法自學“夏、秋、冬”幾節,先看有關錄像,再學習、討論相關季節景色描寫。
第六步:全班交流學習體會。
第七步:小結四季美景的特點。
④教學總結
目的:使學生知道關也是不斷發展、充實的,美是有強大生命力的。
教學手段:學生朗讀感受,教師總結升華。
步驟、方法:全班齊讀開頭與結尾,四人分讀“春、夏、秋、冬”,四人合讀第二小節。
布置作業:用學到的詞語和描寫方法描寫家鄉的景色。
結語:小興安嶺這個寶庫還有待于我們繼續開發利用它,并且不斷地建設,充實它,使這個大花園隨著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更加美麗。
27.(1)我們知道自然數以“1”為標準,逐次加l而組成自然數序列,例如“5”是由5個“l”組成的,所以任意兩個自然數是可以相加減的,2+5表示2個“l”和5個“l”相加,結果為7,就是7個“l”。但是分數不同,分數沒有固定的單位,不同分數有不同的分數單位,例如:“4/7”表示4個“l/7”相加,“3/5”表示3個“1/5”相加,但是4/7與3/5不能直接相加,因為兩個分數的單位不同。簡單來說,5米加3米等于8米。 但是5米不能直接和3厘米相加,需要統一換算成米或者厘米才能相加減。同理,異分母相加減的時候也要統一單位,也就是將分母進行統一。
(2)【教學目標】
①通過觀察、歸納等活動,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并能正確計算。
②運用類比方法探索新知,培養推理能力和概括能力。
③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體驗數學知識的探索性。
【教學重點】
探索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體會轉化在異分母分數加減法中的重要意義。
(3)【教學環節】
①談話導入
兩周前,老師布置了一項調查、收集資料的作業:調查自己生活的社區主要有哪些生活垃圾?每種垃圾大約占生活垃圾的幾分之幾?
②教學實施
首先,交流調查情況,并提出問題。請學生將課前調查的情況進行交流,觸發聯想,讓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教學融入環境教育中。
老師:我們知道紙張和廢金屬是垃圾回收的主要對象,它們在生活垃圾中共占幾分之幾呢?其次,請學生列出算式:3/l0十1/4。
第一步:探討3/10+1/4的算法。老師巡視,然后將學生中的幾種不同算法列舉在黑板上。
第二步:集體評價。讓學生分別對上述幾種計算方法進行評價。達成共識:先找10和4的最小公倍數,通分后再相加,單位不同的兩個分數是不能直接相加的。
第三步:歸納異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方法。在集體評價的基礎上,老師說明:由于l0和4的最小公倍數是20,所以把圓平均分成20份,這樣3/10變成6/20,1/4變成5/20,所以3/10+1/4變成6/20+5/20。
在學生歸納的基礎上,老師請學生打開教材,讓學生將自己表述的語言和教材上的文字語言進行對照,學會用簡明扼要的語言歸納異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方法。
最后,設置練習題,學生利用已有經驗驗算,學生完成后,集體講評。然后請學生表達計算的過程。
在學生說算法的基礎上,老師引導歸納:異分母分數相減,也是先通分再相減。接著歸納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再讓學生完成其他兩道小題。
讓學生自己歸納,然后在全班交流,最后老師小結: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是先通分,然后按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進行計算。
③思維訓練
設計新的練習題,增加難度。
④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研究了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一般情況下,計算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時,先通分,轉化成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然后按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進行計算。注意在通分時,為了計算簡便,應選擇分母的最小公倍數作公分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