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一位教師教“因式分解”這一單元時。發現學生的基礎知識差別較大。于是對8位成績好的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讓他們到圖書館自學《因式分解及其應用》一書。經過自學,他們不但完成了規定的習題作業,集體選編了幾十道有代表性的習題;而且有選擇地按難易程度分別介紹給其他同學練習和討論。進一步推動了全班的學習,使全班提前5課時完成了“因式分解”單元的教學任務。
問題:指出上面案例中教師的言行符合或違背什么教學原則?并簡要解釋。
25、三年級的小明平時寡言少語,不與同學交往,且總是低頭走路,學習成績也不好。他的班主任王老師注意到了小明的表現,決定對小明進行進一步的了解,于是王老師首先采取與小明面對面交談的方式,小明只是老師問一句,自己就答一句,從不多言。接著王老師從其他同學那里間接了解到,小明的家長平時對小明很嚴厲,總是批評他,從來不表揚,久而久之,小明就不愛說話和與人交往了。后來王老師又從美術老師那里找來了小明平時的畫作,發現小明的作品大多比較抽象,且透露著一種消極的情感。王老師總結了最近以來從不同方面對小明的了解情況,忽然明白了什么,決定采取行動,幫小明走出心理的陰影。
問題:為了了解小明的心理,王老師采取了哪些研究方法?
倒計時統考加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