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C【解析】l897年,盛宣懷創辦的南洋公學,分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為小學,它是我國最早的公立小學堂 (這可算作中國公立小學的始祖)。
2.【解析】目前,世界各國的課程改革都將課程功能的轉變作為首要目標,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目標就是圍繞課程功能的轉變展開的。
3.A【解析】在古代社會,個別教學是教學組織的主要形式,如古代中國、埃及和希臘的學校大都采用個別教學形式。
4.B【解析】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這是教育的質的規定性,即教育的本質屬性。
5.A【解析】l922年,在北洋軍閥統治下,留美派主持的全國教育聯合會以美國學制為藍本,頒布了“壬戌學制”。而壬寅學制、癸卯學制、壬子癸丑學制都是以日本學制為藍本的。
6.B【解析】l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出版的《大教學論》最早從理論上對班級授課制進行闡述,為班級授課制奠定了理論基礎。
7.C【解析】實驗研究法是根據研究目的,運用一定的人為手段,主動干預或控制研究對象的發生、發展過程,通過觀察、測量、比較等方式探索、驗證所研究現象因果關系的研究方法。實驗研究的目的是發現事物間的因果關系,是各類研究中唯一能確定因果關系的研究。
8.C【解析】略。
9.D【解析】我國現行學制是從單軌學制發展而來的分支型學制。
10.c【解析】常見的學校組織結構模式有直線型學校組織、職能型學校組織、直線一職能型學校組織、矩陣型學校組織、事業部型學校組織。其中,最常見的是直線一職能型學校組織。
11.B【解析】從課程內容的固有屬性來劃分,課程可分為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從課程內容的組織方式來劃分,課程可分為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從對學生的學習要求的角度來劃分,課程可分為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從課程的呈現方式來劃分,課程可分為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
12.C【解析】進入小學階段的兒童,年齡大致處于6歲-11歲的階段,本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勤奮感.他們追求任務完成時獲得的成就感及由此帶來的長輩的認可和贊許。
13.D【解析】D項屬于計劃策略。
14.B【解析】皮亞杰認為,l0歲是兒童從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轉化的分水嶺。
15.A【解析】A項屬于兒童過度焦慮反應的特征。
16.D【解析】數學的抽象與學生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是小學生數學學習中的主要矛盾。
17.B【解析】略。
18.B【解析】要求學生略知圖形的兩個簡單性質,這種教學要求屬于初步認識。
19.D【解析】小學語文課程的目標包括識字與寫字、閱讀、寫話(習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
20.A【解析】在進行文化意識教學中既要使學生了解外國文化,尤其是英語國家的文化,同時要學生加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
二、簡答題(答案要點)
1.(1)基礎性;
(2)全民性;
(3)義務性;
(4)全面性;
(5)活動性;
(6)趣味性;
(7)啟蒙性。
2.(1)創設的課堂教學情境應與教學目標保持高度一致;
(2)創設的教學情境應能調動學生的思維;
(3)創設的教學情境應能啟發學生的教學思維;
(4)創設的教學情境應嚴謹,無科學性錯誤;
(5)課堂教學要把握報考生成的情境;
(6)課堂教學情境的運用要適度。
3.(1)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2)課堂中正確引導;
(3)注重激勵與表揚,對學生進行正強化教育;
(4)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在活動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5)發揮家長的作用,形成家庭與學校共同培養學生學習習慣的合力;
(6)分層漸進,注重對學生進行個別輔導;
(7)建立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評價體系。
應試加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