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包括的不僅僅是主流的漢族醫藥,還有少數民族的醫藥。由于漢族人口眾多,所以漢族醫藥使用的最廣泛。不過兄弟民族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也逐步形成了本民族獨特的醫藥理論體系,所以民族醫藥也是傳統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的四大民族醫藥包括藏醫藥、蒙醫藥、維吾爾醫藥和傣醫藥。
傣醫藥融入了古印度的佛教理論和中醫藥的理論,其中涉及的藥材大多是就地取材,只有西雙版納原始森林和多條大江沿岸才出產,非常有民族特色。本次內容不對傣醫藥多做介紹,主要介紹的是藏醫藥。
一、藏醫藥
1、藏醫
藏醫是藏族的醫學理論,藏醫理論包含五元學說、三因學說和陰陽(寒熱)學說,其中陰陽學說的理念與中醫理論的陰陽學說相同。
(1)五元學說
五元學說是由藏族古代宗教哲學發展而成,五元即土、水、火、風、空五種物質元素。其中土元持載和固定,水元濕潤和聚攏,火元溫和且熟腐,風元使萬物運動和保持干燥,空元為萬物運動和生長提供空間。五種元素彼此之間相互促進又相互抑制。
(2)三因學說
三因源自于五元學說,包括隆、赤巴、培根三種因素,類似于中醫的氣、火、津液。三因學說是以三種因素的屬性、功能、生克制約關系解釋人體生理、病理及治療機制等醫學內容。
(3)治則與治法
具體治則包括貓逮老鼠、驅馬入道、白鷺叼魚、狹路逢敵、登梯高攀、勇士殲敵、調節仇殺、牛羊負馱,看起來好像不太專業,其實這是藏醫將生活實例運用到了醫學中,既貼近生活學起來又通俗易懂。
藏醫治療方法有18種,除了與中醫相同的八法外,還有較獨特的油療法、藥浴法、罨敷法、金針穿刺法、放血療法、火灸等。
2、藏藥
按照所含五元成分的多寡,藏藥分成土性藥、水性藥、火性藥、風性藥、空性藥五大類。此外,藏藥還有六味、八性、十七效。
六味指甘、酸、咸、苦、辛、澀;八性包含重、膩、涼、鈍、輕、糙、熱、銳;十七效有柔、重、溫、膩、穩、寒、鈍、涼、軟、稀、燥、干、熱、輕、銳、糙、浮。不管是六味、八性、還是十七效,都是在五元的基礎上形成的。
根據藥物的六味、八性、十七效理論,藏醫在配方時形成了按味、性、效配伍的方法。再依據這些配伍方法,藏醫研制出了許多中成藥。而這些中成藥命名也很有意思,很多都是以藥味數開頭,如五味渣馴丸、六味安消散、八味沉香散、十味黑冰片丸等。
相關推薦:
藥師學習太費腦?聽業內大咖、美貌與才華并重的姜雅老師講考點和答題技巧!帶你讀薄教材,舉一反三,做題才能更有效率!點擊馬上聽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