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作業成本法的成本分配特點
在傳統成本計算體系下,總成本的表達式為:
y=a+b
其中,y為總成本,a為固定成本,b為單位變動成本,x為產量。
固定成本a在分配時采用某一數量動因(假設為直接人工工時)為基礎,以H代表總工時,R為間接費用分配率,則a=HR
再按照每種產品消耗的人工工時予以分攤。
面貌一新 作業成本法下,通過設置各個作業中心分別歸集費用,再按不同的成本動因及產品消耗的作業量分配到產品上去。即
a=a1x1+a2x2+…+anxn
a1,a2,…,an為單位作業成本x1,x2,…,xn為作業量。
由此可見,作業成本法對間接費用的分攤拓寬了變動成本的范圍,提高了成本動因之間的線性相關性。
成本動因與作業消耗的相關性越高,成本分攤也就越準確。
作業成本法的功能可劃分為成本計算與成本管理兩部分。首先根據作業對資源的消耗將資源成本歸集到作業,然后根據作業動因將作業成本分配到產出。通過這兩階段的分析計算,提供了適應新制造環境的相對準確的成本信息。作業成本計算以財務為導向,從分類帳中獲得主要成本項目,進而將成本追蹤到作業成本庫,再將作業成本庫的成本分配到各產品,側重于對歷史成本費用進行分配,是成本分配觀的體現。
和傳統成本法相比,作業成本法下的成本分配觀有了很大的進步,更為重要的是,過程觀眾開拓了成本管理的新思路。經的優點在于:更為合理地分配間接費用,從而提高成本信息的準確性及其與決策的相關性:能夠提供詳細的成本消耗資料,有利于決策時具體的分析計算。資料表明,20世紀70年代的間接管理費用僅為直接人工成本的50%-60%,而今天大多數公司的間接管理費用為直接人工成本的400%-500%;以往直接人工成本占產品成本的40%-50%,而今天不到10%。
過程分析有利于找出企業業務活動中各個五一節上的癥結,提高業務活動中各個環節的效率。過程分析的優點在于:第一,將企業管理的重點由產品成本的計算結果轉達向作業成本的形成原因,對成本進行“朔本求源”。由作業成本計算的原理可知,產品成本的高低不僅與其消耗的作業量大小有關,還與每種作業上的資源占用量有關,作業量的減少并不能自動減少該項作業所占用的資源。因此,降低產品成本,提高資源使用效率,不僅要提高生產過程中的各項作業完成的效率和質量,而且要提高生產過程之前資源配置的合理性,高度重視產前調研和產品開發設計管理;第二,使企業的整體成為多個局部的報考有機結合,而不再是局部的簡單總和,這有利于企業整體資源的全面優化,實現持續改善,有助于實現業務的根本革新。
4 作業成本法對企業管理、行為及組織功能的影響
責任會計是管理會計的核心。在傳統的成本管理會計系統中,責任會計按企業內部各個組織機構的職能、權限、目標和任務來制訂責任預算,并據此對預算的執行情況進行計量和評價,強調責任中心成本、收入及利潤間的效績衡量。但是,由于職能和權限的限制,傳統責任會計忽視了許多可控間接費用的責任歸屬,突出表現在沒有規范對分布在不同部分卻又具聯系和同性質的費用的管理和控制上,不利于對從事不同作業的經理人員進行業績考評。
作業成本管理的推行,使許多不可控間接費用成為不同部門的可控成本。作業成本法以同質作業為基礎設置責任中心,使用更合理的分配標準,使控制主體與被控制對象間的因果關系增強,可控成本的范圍拓寬,從而將更多的費用納入責任管理,規范了責、權、利之間的對應關系。
同時作業成本法認為,成本計算不僅是會計人員使用的一項財務系統,更應該是企業盈利過程的一部分。成本應該在其發生前得到規劃和管理,而不只是簡單的事后控制。正是在這一觀念下,作業成本法已經從單純的成本會計系統,發展成應用更為廣泛的成本管理系統。其應用也已經從制造業延伸到其它行業,為越來越多的企業所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