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述
隨著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企業競爭日趨激烈,企業的生產經營發生了很大變化,管理觀念也得以更新。許多企業紛紛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以獲得市場中的競爭優勢。市場競爭和技術進行是導致作業成本法產生的兩大根本經濟因素。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作為成本法獲得了廣泛的重視,逐漸為發達國家中的一些先進企業所采用,并在實踐中不斷發展。
傳統成本計算法重視對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等直接成本的核算和控制,而對間接費用則以單一的數量標準為基礎進行分配,在產品品種單一、間接費用比例較小的情況下,仍能提供較為準確的成本信息。然而,成本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后,傳統的“數量基礎成本計算”已經不能正確反映產品的消耗,必須導致成本信息失真,引起企業的經營決策失誤。因此,改變不適當的成本計算方法,采用新的方法已經非常必要。
同時,技術發展也為作業成本法的實施提供了可能,因為作業成本法是一項非常耗時和復雜的系統。實施作業成本法最困難的是為系統收集資料。傳統的手工收集和處理信息的方法顯然無法滿足實際的需要。計算機技術的進步和在成本管理中的廣泛應用,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可能。
2 作業成本計算方法
作業成本理論的最重要的觀點就是產品消耗作業,作業消耗資源。作業成本計算引入作業為核算對象,通過成本動因來確認和計量作業量,進而以作業量為基礎來分配間接費用。其基本原理是:在計算產品成本時,將著眼點放在作業上,以作業為核算對象,通過對作業成本的核算來追蹤成本核算的形成和積累過程。
根據這一原則,作業成本計算應按2個步驟來歸集和分配成本:第1步,確認企業的作業,按同質作業設置作業成本庫,以資源動因為基礎將間接費用分配到作業庫。第2步,以作業動因為基礎將作業成本為的成本分配到最終產品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
作業成本計算的實施步驟如下:
?。?)辯認生產產品或提供勞務過程中的各項作業
企業在生產產品或提供勞務過程中,必然要進行一系列特定的作業。作業是構成產品生產、服務程序的組成部分,因此,對作業的確認應按照企業的工藝流程進行。
?。?)將同性質的作業歸集為同質作業庫
企業的每一項作業均會耗費資源,發生成本。因此,必須將性質相同的作業歸集成同質作業庫。
?。?)依作業庫匯總成本,并依費用性質記錄
將作業歸集為作業庫后,每一作業庫即成為一成本收集中心。對每一作業庫所耗用的資源成本,必須通過會計基本功能加以辯認、記錄與匯總。在記錄時,仍是依費用(成本)性質,以適當的科目加以記錄,例如差旅費、運輸費等,但必須能分別歸屬到各作業庫,因此在設計時必須針對不同作業庫及不同性質的費用,給予不同的編碼,才能在后續的作業中依不同目的作分類與匯總。
?。?)選擇適當的作業動因,建立成本分攤方程式
在確定作業庫,歸集相關成本后,應選擇適當的作業動因,建立成本分攤方程式。該方程式的意義將為每一作業庫實際成本或預計成本,依實際或預計作業水平量,計算出每一單位作業動因的成本分攤率,亦即建立成本與單位作業動因間的關系。
?。?)將成本分攤到不同產品
依據產品在每一作業動因消耗乘以成本分攤率,得到產品消耗每一作業庫的作業成本。將產品消耗的各作業庫的作業成本匯總,則可以將全部間接費用歸集分攤到不同產品。在此基礎上結合產品消耗的直接成本,計算各產品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