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建筑企業而言,企業間競爭將逐漸由產品質量競爭過渡到價格競爭。加強項目成本核算,減支增效,將成為企業的長期經營戰略,并將決定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發展潛力。
一、加強成本核算的意義
建筑工程成本,是建筑企業在生產經營中為獲取和完成工程所支付的一切代價,即廣義的建筑成本。在項目施工管理中,成本則指在項目施工現場所耗費的人工費、材料費、施工機械使用費、現場其他直接費及項目經理為組織工程施工所發生的管理費用之和。將成本的發生范圍局限在某一項目范圍內,不包括建筑企業期間經營費用、利潤和稅金,是項目經理進行成本核算和控制的主要內容。
首先,加強項目成本核算是建筑企業外部經營環境的要求。建筑企業的外部經營環境,包括政策法規環境、技術環境和市場環境。近20年,我國建筑業先后實施了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標投標制和建設監理制。項目法人責任制明確了項目法人在工程建設中的責任;招標投標制有效建立了工程建設的競爭機制,規范了建筑企業工程承接行為;建設監理制促使業主的技術力量與建筑企業平衡,減少了其在施工中以損害業主利益的行為來降低成本的可能性。網絡技術的產生,尤其是大量建筑材料網站的出現,使項目施工成本日益透明化。
其次,加強項目成本核算是建筑企業戰略發展的需要。在我國,許多建筑企業成本核算工作尚未系統開展,主要是由于企業短期行為造成的。在經濟發展初期,大量工程等待建設,建筑企業為了快速擴張,普遍采用粗放型經營戰略。此時,企業預期成本核算工作的費用支出要大于預期收益。但是,現在行業發展到了成熟期,建筑企業發展的戰略重點轉向內部管理,向管理要企業競爭力。因此,許多學者提出了成本戰略管理的概念,即企業運用一系列成本管理方法達到降低成本和加強戰略位置的目的。企業只有推行成本戰略,逐步建立信息資源優勢,才能適應戰略發展的需要。
二、施工項目成本核算的內容
在現代成本管理中,成本的概念有兩大分支。一是以國家規定的財務會計準則和企業制定的財務制度為基礎進行核算的成本,稱為企業財務成本;另一是根據施工項目管理和決策需要進行核算的成本,稱為項目管理成本。企業財務成本和項目管理成本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區別:
(1)核算的主體不同。企業財務成本的核算主體是企業。通常,由建筑企業法人作為企業財務負責人,組織財會人員核算企業發生的全部支出,作為企業財務成本。項目管理成本的核算主體是項目,是由項目經理組織項目管理人員按照項目管理需要和上級企業的要求,對項目發生的實際成本進行核算。
(2)核算的范圍和內容不同。企業財務成本核算的范圍是整個建筑企業,而項目管理成本核算的范圍是具體工程項目,核算內容包括在項目施工中發生的人工成本、材料成本、施工機械成本及為組織項目施工而發生的管理成本和相關費用。
(3)核算的目的不同。企業財務核算的主要目的是正確計算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內進行建筑生產活動發生的實際成本和應攤銷的費用,正確核算企業的利潤和應繳稅金。項目管理成本核算的目的是為成本控制提供數據和依據,為成本預測和計劃提供信息。
(4)核算的方法不同。企業財務成本核算是按照國家統一制定的財務通則和會計準則進行的,有一套完整且相對固定的核算方法,而項目管理成本核算方法沒有統一的規定,因時因地因項目而異。在核算中,除了會計方法外,還常采用統計學、技術經濟、運籌學和其他管理科學的一般性方法,核算方法具有靈活多樣的特點。
可見,在施工項目成本管理中,項目經理組織管理人員核算的是管理成本,而不是財務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