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券(銀行借款)成本=利息*(1-所得稅率)/籌資總額*(1-籌資費率)
優先股成本=優先股年股利/總額*(1-籌資費率)
普通股成本=年固定股利/普通股金額*(1-籌資費率)
有增長率時=第1年預期股利/普通股金額*(1-籌資費率)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
普通股成本=無風險利率+貝他*(市場投資組合期望收益率-無風險利率)
無風險利率加風險溢價法:普通股成本=無風險利率+風險溢價
普通股成本最高
留存收益成本(不用考慮籌資費用)
留存收益成本=年固定股利/普通股金額*100%
有增長率時=第1年預期股利/普通股金額*100%+股利年增長率
資金的邊際成本用加權平均法計算,其權數為市場價值權數。
杠桿原理
固定成本:約束性和酌量性。
約束性(長期)廠房機器設備的折舊、長期租賃費。
酌量性(日常)廣告費、研究開發費、職工培訓費。
邊際貢獻(M)=(銷售單價-單位變動成本)*產銷量
息稅前利潤(EBIT)=邊際貢獻(M)-固定成本(a)
經營杠桿產生的原因是有固定成本的存在。
經營杠桿系數=EBIT/x=m(基期邊際貢獻)/EBIT
財務杠桿產生的原因是有財務風險的存在。
財務杠桿系數=普通股每股利潤變動率/EBIT
財務杠桿系數=EBIT/(EBIT-I(利息)-優先股股利/(1-所得稅率))
復合杠桿產生的原因是有固定成本和財務風險(二者合一)。
復合杠桿系數=普通股每股利潤變動率/x=經營杠桿系數*財務杠桿系數
影響資金結構的因素:多固定多流動多舉債研究開發負債少。
資金結構理論(7大理論)
凈收益理論:負債比率達到100%價值最大。
凈營業收益理論:不受結構影響。
傳統折衷理論:最低達到最優。
MM理論:無所得稅無最優,有所得稅,負債多價值大。
平衡理論:負債大價值大結構優。
代理理論:債權代理成本平衡。
等級籌資理論:好內部籌,如需外籌用好負債。
最佳資金結構的確定是加權平均成本最低,企業價值最大。
每股利潤無差別點
(EBIT-原利息)(1-T)-原優先股額/現普通股額=(EBIT-現利息)(1-T)-現優先股/原普通股額
資金結構的調整
存量調:債轉股、股轉債、增發新股、調負債結構、調權益結構。
增量調:增加總資產。
減量調:減少總資產。
第五章 投資概述
投資(收益)就是經濟主體+標的物。
投資特點:目的時間收益風險(大錢需要大風險)。
投資的動機
層次高低:行為經濟戰略。
功能:獲利擴張分散控制(沒錢時想賺錢,賺錢后想賺更多的錢)。
投機與投資的關系
相同:目的收益。
不同:期限利益著眼點(投機注重眼前利益)風險(投機風險大)交易方式(投機買空賣空)。
投機的作用
積極:導向平衡動力保護。
消極:市場混亂泡沫經濟不利于社會安定。
投資的分類
介入程度:直接與間接;對象:實物與金融。
領域:生產性與非生產性;目標:盈利性與政策性。
方向:對內與對外;內容:固無開流房有價證券期貨期權信托保險。
投資風險與投資收益
投資收益是投資報酬(就是利得)。
期望投資收益、實際投資收益、無風險收益、必要投資收益四類型。
必要收益率=無風險收益率+風險收益率
投資組合風險收益率的計算。
投資組合的期望收益率是先平均*相應個體期望收益率
兩項資產構成的投資組合的風險。
協方差(相關系數):正值:呈同方向變動;負值:反方向變動;絕對值越大,關系越密切。反之關系越疏遠(協方差)
投資組合的總風險:非系統(可分散是特有風險,企業自身)與系統(不可分散是市場風險,外部收益)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
貝他系數=某種資產的風險報酬率(單個)/市場組合的風險報酬率(組合)。
貝他系數是1,風險和市場風險一致;貝他系數大于1,風險大于市場風險;貝他系數小于1,風險小于市場風險。
投資組合的貝他系數是先平均*相應個體貝他系數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
單項必要收益率=無風險收益率+貝他系數*(風險收益率-無風險收益率)
組合必要收益率=貝他系數*(風險收益率-無風險收益率)
投資組合的貝他系數=組合必要收益率/(風險收益率-無風險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