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融資租賃
(一)融資租賃的含義
租賃是指出租人在承租人給予一定收益的條件下,授予承租人在約定的期限內占有和使用財產權利的一種契約性行為。
融資租賃也稱為資本租賃或財務租賃,是區別于經營租賃的一種長期租賃形式。
(二)融資租賃的形式
融資租賃包括售后租回、直接租賃和杠桿租賃三種形式。
1.售后租回,是指企業根據協議,將某資產賣給出租人,再將其租回使用。采用這種租賃形式,出售資產的企業可得到相當于售價的一筆資金,同時仍然可以使用資產。當然,在此期間,該企業要支付租金,并失去了財產所有權。從事售后租回的出租人為租賃公司等金融機構。
2.直接租賃,是指承租人直接向出租人租入所需要的資產,并付出租金。直接租賃的出租人主要是制造廠商、租賃公司。
3.杠桿租賃。此種租賃方式涉及承租人、出租人和資金出借者三方當事人。從承租人的角度來看,這種租賃與其他租賃形式并無區別,同樣是按合同的規定,在基本租賃期內定期支付定額租金,取得資產的使用權。但對出租人卻不同,出租人只出購買資產所需的部分資金(如30%),作為自己的投資;另外以該資產作為擔保向資金出借者借入其余資金(如70%)。因此,它既是出租人又是借款人,同時擁有對資產的所有權,既收取租金又要償付債務。如果出租人不能按期償還借款,那么資產的所有權就要轉歸資金出借者。
(三)融資租賃的程序
融資租賃的程序是:
(1)選擇租賃公司;
(2)辦理租賃委托;
(3)簽訂購貨協議;
(4)簽訂租賃合同;
(5)辦理驗貨與投保;
(6)支付租金;
(7)處理租賃期滿的設備。
(四)融資租賃的租金
1.融資租賃租金的構成
融資租賃租金包括設備價款和租息兩部分,租息又可分為租賃公司的融資成本、租賃手續費等。
2.融資租賃租金的支付形式
租金通常采用分次支付的方式,具體類型有:
(1)按支付間隔期的長短,可以分為年付、半年付、季付和月付等方式。
(2)按支付時期先后,可以分為先付租金和后付租金兩種。
(3)按每期支付金額,可以分為等額支付和不等額支付兩種。
3.融資租賃租金的計算方法
(1)后付租金的計算。根據年資本回收額的計算公式,可得出后付租金方式下每年年末支付租金數額的計算公式:A=P/(P/A,i,n)
(2)先付租金的計算。根據即付年金的現值公式,可得出先付等額租金的計算公式:
A=P/[(P/A,i,n-1)+1]
(五)融資租賃籌資的優缺點
優點:融資速度快;限制條款少;設備淘汰風險小;財務風險小;稅收負擔輕等。
缺點:資金成本較高,固定租金負擔重。
四、利用商業信用
(一)商業信用的含義與形式
商業信用是指商品交易中的延期付款或延期交貨所形成的借貸關系,其形式主要有賒購商品、預收貨款和商業匯票。
(二)商業信用條件
商業信用條件是銷貨人對付款時間和現金折扣所作的具體規定,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預收貨款;延期付款,但不涉及現金折扣;延期付款,但早付款可享受現金折扣。
(三)現金折扣成本的計算
如果購貨方放棄現金折扣,就可能承擔較大的機會成本,其計算公式為:

(四)商業信用籌資的優缺點
采用商業信用籌資非常方便,而且籌資成本相對較低,限制條件較少,但其期限一般較短。
五、杠桿收購籌資
(一)杠桿收購籌資的含義
杠桿收購籌資是指某一企業擬收購其他企業進行結構調整和資產重組時,以被收購企業資產和將來的收益能力做抵押,從銀行籌集部分資金用于收購行為的一種籌資活動。
(二)杠桿收購籌資的優缺點
杠桿收購籌資的特點:
(1)杠桿收購籌資的財務杠桿比率非常高;
(2)以杠桿籌資方式進行企業兼并、改組,有助于促進企業的優勝劣汰;
(3)對于銀行而言,貸款的安全性保障程度高;
(4)籌資企業利用杠桿收購籌資有時還可以得到意外的收益,即所收購企業的資產增值;
(5)杠桿收購可以充分調動參股者的積極性,提高投資者的收益能力。
第四章 資金成本和資金結構
[基本要求]
(一)掌握個別資金成本的一般計算公式、掌握債券成本、銀行借款成本、優先股成本、普通股成本和留存收益成本的計算方法;
(二)掌握加權平均資金成本和資金邊際成本的計算方法;
(三)掌握經營杠桿、財務杠桿和復合杠桿的計量方法;
(四)掌握資金結構理論;
(五)掌握最優資金結構的每股利潤無差別點法、比較資金成本法、公司價值分析法;
(六)熟悉成本按習性分類的方法;
(七)熟悉資金結構的調整;
(八)熟悉經營杠桿、財務杠桿和復合杠桿的概念及其相互關系;
(九)熟悉經營杠桿與經營風險、財務杠桿與財務風險以及復合杠桿與企業風險的關系;
(十)了解資金成本的概念與作用;
(十一)了解資金結構的概念;
(十二)了解影響資金結構的因素。
[考試內容]
第一節 資金成本
一、資金成本的概念與作用
(一)資金成本的概念
資金成本是指企業為籌集和使用資金而付出的代價,包括用資費用籌資費用和兩部分。
用資費用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投資過程中因使用資金而付出的費用,如股利和利息。籌資費用是指企業在籌措資金過程中為獲取資金而付出的費用,如證券發行費。
資金成本的計算公式為:
資金成本=每年的用資費用/(籌資總額-籌資費用)
(二)資金成本的作用
資金成本在企業籌資決策中的作用表現為:
(1)資金成本是影響企業籌資總額的重要因素;
(2)資金成本是企業選擇資金來源的基本依據;
(3)資金成本是企業選用籌資方式的參考標準;
(4)資金成本是確定最優資金結構的主要參數。
資金成本在投資決策中的作用表現為:
(1)在利用凈現值指標進行投資決策時,常以資金成本作為折現率;
(2)在利用內部收益率指標進行決策時,一般以資金成本作為基準收益率。
二、個別資金成本
個別資金成本是指各種籌資方式的成本,包括債券成本、銀行借款成本、優先股成本、普通股成本和留存收益成本,前二者可統稱為負債資金成本,后三者統稱為權益資金成本。
1.債券成本的計算公式為:

2.銀行借款成本的計算公式為:

3.優先股成本的計算公式為:

4.普通股成本的計算方法有三種:股利折現模型,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和無風險利率加風險溢價法。
在每年股利固定的情況下,采用股利折現模型計算普通股成本的公式為:

在股利增長率固定的情況下,采用股利折現模型計算普通股成本的公式為:

采用資本資產定價模型計算普通股成本的公式為:
Kc=Rf+β·(Rm-Rf)
式中:Kc為普通股成本;Rf為無風險利率;β為某公司股票收益相對于市場投資組合期望收益率的變動幅度。
用無風險利率加風險溢價法計算普通股股票籌資的資金成本公式為:
Kc=Rf+Rp
式中,Rp為風險溢價。
5. 留存收益成本的計算需分普通股股利固定和普通股股利逐年固定增長兩種情況:
在普通股股利固定的情況下,留存收益成本的計算公式為:

在普通股股利不斷增長的情況下,留存收益成本的計算公式為:

三、加權平均資金成本
加權平均資金成本是指分別以各種資金成本為基礎,以各種資金占全部資金的比重為權數計算出來的綜合資金成本。它是綜合反映資金成本總體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其計算公式為:

四、資金的邊際成本
資金的邊際成本是指資金每增加一個單位而增加的成本。
計算確定資金邊際成本可按如下步驟進行:
(1)確定最優資金結構;
(2)確定各種方式的資金成本;
(3)計算籌資總額分界點;
(4)計算資金的邊際成本。

第二節 杠桿原理
一、杠桿效應的含義
財務中的杠桿效應是指由于固定費用的存在而導致的,當某一財務變量以較小幅度變動時,另一相關變量會以較大幅度變動的現象。包括經營杠桿、財務杠桿和復合杠桿三種形式。
二、成本習性、邊際貢獻與息稅前利潤
(一)成本習性及分類
成本習性是指成本總額與業務量(如產量、銷量或產銷量)之間在數量上的依存關系。成本按習性可劃分為固定成本、變動成本和混合成本三類。
1.固定成本
固定成本,是指其總額在一定時期和一定業務量范圍內不隨業務量發生任何變動的那部分成本。屬于固定成本的主要有按直線法計提的折舊費、保險費、管理人員工資、辦公費等。單位固定成本將隨產量的增加而逐浙變小。
固定成本還可進一步區分為約束性固定成本和酌量性固定成本兩類:
(1)約束性固定成本,屬于企業"經營能力"成本,是企業為維持一定的業務量所必須負擔的最低成本,如廠房,機器設備折舊費、長期租賃費等。企業的經營能力一經形成,在短期內很難有重大改變,因而這部分成本具有很大的約束性。
(2)酌量性固定成本,屬于企業"經營方針"成本,是企業根據經營方針確定的一定時期(通常為一年)的成本,如廣告費、與開發費、職工培訓費等。
應當指出的是,固定成本總額只是在一定時期和業務量的一定范圍(通常稱為相關范圍)內保持不變。
2.變動成本
變動成本是指其總額隨著業務量成正比例變動的那部分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都屬于變動成本,但產品單位成本中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將保持不變。
與固定成本相同,變動成本也存在相關范圍。
3.混合成本
有些成本雖然也隨業務量的變動而變動,但不成同比例變動,這類成本稱為混合成本。混合成本按其與業務量的關系又可分為半變動成本和半固定成本。
(1)半變動成本。它通常有一個初始量,類似于固定成本,在這個初始量的基礎上隨產量的增長而增長,又類似于變動成本。
(2)半固定成本。這類成本隨產量的變化而呈階梯型增長,產量在一定限度內,這種成本不變,當產量增長到一定限度后,這種成本就跳躍到一個新水平。
總成本習性模型為:y=a+bx
其中,y指總成本,a指固定成本,b指單位變動成本,x指業務量(如產銷量,這里假定產量與銷量相等,下同)。
(二)邊際貢獻及其計算
邊際貢獻是指銷售收入減去變動成本以后的差額,計算公式為:
邊際貢獻=銷售收入-變動成本
=(銷售單價-單位變動成本)×產銷量
=單位邊際貢獻×產銷量
(三)息稅前利潤及其計算
息稅前利潤是指企業支付利息和交納所得稅前的利潤,其計算公式為:
息稅前利潤=銷售收入總額-變動成本總額-固定成本
=(銷售單價-單位變動成本)×產銷量-固定成本
=邊際貢獻總額-固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