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行為的四個要素(★)(P14)
經濟法主體基于一定的認知能力,為實現一定的目的,而采取一定的手段,會在客觀上形成一定的結果。
1、行為目的
(1)從調控主體和規制主體來看,在其調制行為中,首先要實現促進和保障經濟穩定增長的“經濟目標”,進而實現保障社會公共利益的“社會目標”,在此基礎上,實現促進經濟與社會的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最高目標”。
(2)從接受調控和規制的主體來看,其市場對策行為的目標,主要是實現利潤最大化或者效用最大化。同時,在同調控主體和規制主體的博弈過程中,也要力圖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對效率、利益的追求,恰恰是其進行相關對策行為的動因。
【解釋】由此來看,貓的壓力更大(要考慮多重目標),老鼠的目標比較單一(在不被貓抓到的前提下偷到更多的糧食)。
2、認知能力
(1)對于調控主體和規制主體的認知能力,在經濟法上應當特別強調,它尤其關系到對經濟規律、對客觀形勢的分析和把握,關系到調制行為的成敗得失。
(2)如果企業的行為超過了一般消費者的認知能力,并且利用消費者在認知能力上的弱勢來從事違法行為,就會涉及承擔法律責任的問題。
【解釋】如果企業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3、執行手段
【解釋】對于老鼠偷吃糧食的違法行為,派貓去抓還是派狗去抓,這是執行手段的選擇。
4、行為結果
【解釋】經過貓的不懈努力,老鼠偷吃糧食的現象基本(未)消除,這就是行為的結果。
【例題·多選題】下列各項中,屬于經濟法主體行為構成要素的有( )。
A、行為目的要素
B、行為認知能力要素
C、行為手段要素
D、行為結果要素
【答案】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