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生產計劃指標
包括產品品種、質量、產量和產值四類。
1.品種指標:指企業在報告期內規定生產產品的名稱、型號規格和種類,反映出企業對社會需求的滿足能力和企業的專業化水平及管理水平。該指標的確定采用產品品種系列平衡法,主要考慮市場引力(市場吸引企業的能力,從產品資金利潤率、銷售利潤率、市場容量、該產品對國計民生的影響程度四方面體現)和企業實力(從本企業生產該種產品的生產能力、技術能力、原材料供應能力和產品銷售能力四方面體現)。
2.質量指標:產品質量受若干質量控制參數影響,對參數的統一規定就形成了質量技術標準,有國際標準、國家標準、部頒標準、企業標準和企業內部標準等。質量指標包括兩類:反映產品本身內在質量的指標如產品平均技術性能、產品質量分等;另一類是反映產品生產過程中工作質量的指標如質量損失率、廢品率、成品返修率。
3.產品產量指標:指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并符合質量要求的實物數量。反映企業生產的發展水平,檢查產量完成情況,分析各種產品比例關系、計算實物量生產指數的依據。確定產量指標主要采取盈虧平衡分析法和線性規劃法等。
盈虧平衡分析法又稱量本利法或保本點法,用它來確定產量就是計算出使利潤為0即企業不盈不虧的產量點。
基本公式:利潤=單價×產量-單位變動成本×產量-總固定成本=0
圖示法:。 例見書P110頁例7。500X-250X-6000000=0,解出X即可。
再例:根據盈虧平衡分析法,該企業若想盈利,應采取的對策有( )
A.適當提高變動成本 B降低固定成本
C.增加產銷量 D。降低產品銷售價格
答BC,AD會使企業虧損。
4.產值指標:用貨幣表示的產量指標,便于進行不同行業間比較。分為工業總產值、工業商品產值和工業增加值三種。
(1)工業總產值:指以貨幣表現的企業在報告期內生產的工業產品總量。反映一定時期內工業生產總規模和總水平。包括成品價值、工業性作業價值和自制半成品、自制設備、在制品期末期初結存差額價值。該指標是計算企業生產發展速度和主要比例關系的依據。
(2)工業商品價值:是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預定發到企業外的工業產品的總價值,是企業可獲得的貨幣收入。包括企業利用自備材料生產成品價值、利用訂貨者的來料生產成品的加工價值,完成承接的外單位的工業性作業的價值等。商品產值和企業實際銷售收入比較,可體現出企業生產與市場需求的吻合程度,差距越小,越符合市場需求。
(3)工業增加值:是企業在報告期內以貨幣表現的工業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其構成是新創造的價值加固定資產折舊。與工業總產值的區別在于確定最終成果的范圍不同。增加值以社會最終成果作為計算的依據,而工業總產值是以企業最終成果作為計算的依據。以社會范圍確定最終成果,不包括企業之間、部門之間相互消耗產品的轉移價值,減少了工業總產值的一些重復計算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