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興衰的實質:行業地位“幼稚產業―先導產業―主導產業―支柱產業―夕陽產業”;資本“形成―集中―大規模聚集―分散”;新技術“產生―推廣―應用―轉移―落后”
影響行業興衰的五大因素:技術進步、產業政策、產業組織創新、社會習慣改變、經濟全球化
一、技術進步
1、當前技術進步的行業特征:
(1)以信息通信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成為21世紀國家產業競爭力的決定因素之一。
(2)信息技術的擴散與應用引起相關行業的技術革命,并加速改造著傳統產業。
(3)研發活動的投入強度成為劃分高技術群類和衡量產業競爭力的標尺。
(4)技術進步速度加快,周期明顯縮短,產品更新換代頻繁。
技術產業群――目前多數國家和組織以R&D投入占產業或行業銷售收入的比重來劃分或定義技術產業群。
摩爾定律――(信息產業流行定律)微處理器的速度會每18個月翻一番,同等價位的微處理器的計算速度會越來越快,同等速度的微處理器會越來越便宜。
吉爾德定律――(信息產業流行定律)未來25年,主干網的帶寬將每6個月增加一倍。
2、技術進步對行業的影響:往往催生了一個新的行業,同時迫使一個舊的行業加速進入衰退期。傳統行業通過技術創新獲得深度增長和廣度增長的機會。新舊行業并存是未來全球行業發展的基本規律和特點。
二、產業政策
1、 產業結構政策:產業結構長期構想;對戰略產業的保護和扶植;對衰退產業的調整和援助
2、 產業組織政策:市場秩序政策;產業合理化政策;產業保護政策
以上的兩步是產業政策核心
3、產業技術政策: 產業技術結構的選擇和技術發展政策;促進資源向技術開發領域投入的政策
4、產業布局政策
產業布局政策的原則:
(1)經濟性原則――保證那些投資效率高、經濟效益好、發展速度快的地區優先發展
(2)合理性原則――鼓勵各地區根據自身資源、經濟、技術條件,發展具相對優勢的產業
(3)協調性原則――促進地區間的經濟、技術交流,形成合理的分工協作體系
(4)平衡性原則――加快先進地區發展的同時,逐步縮小先進地區與落后地區的差距
戰略產業――具有較高需求彈性和收入彈性,能夠帶動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發展的產業。
同一產業――具相同使用功能和替代功能的產品或勞務的集合,實質上就是具有競爭關系的賣方企業的集合。
產業布局――產業存在和發展的空間形式。
(了解)各國歷史上制定過的產業政策:
我國:80年代后半期開始較系統地實行產業政策;90年代逐漸步入正軌。此前,產業政策內容主要體現在國民經濟發展計劃中。1988年國家計委成立了產業政策司。《中國產業政策大綱》(1989年,國務院)――我國政府文件中首次使用“產業政策”一詞;《關于當前產業政策要點的決定》(1989年,國務院)――我國第一個正式的產業政策;《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是我國現行產業政策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