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影響行業興衰的主要因素
要點一(概論)
一、行業興衰的實質
1.行業在整個產業體系中的地位變遷;
2.行業經歷“幼稚產業——先導產業——主導產業——支柱產業——夕陽產業”的過程;
3.資本在某一行業的“形成——集中——規模募集——分散”的過程;
4.新技術的“產生——推廣——應用——轉移——落后”的過程。
二、影響行業興衰的因素:技術進步、產業政策、產業組織創新、社會習慣和經濟全球化等因素。
要點二(技術進步)
一、當前技術進步的行業特征
1.以信息通信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產業成為2l世紀國家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之一;20世紀90年代以來,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長,最終取代汽車、化工、鋼鐵等成為國家主導產業:迄今為止,是發展最快、滲透性最強、應用關鍵技術最廣的行業之一。
2.信息技術的擴散與應用引起了相關行業的技術革命,并加速改造傳統產業。比如,生物信息技術使制藥業出現革命性變革,信息技術通過CAD、CAM、CIMS、計算機模擬等得到廣泛應用。
3.研發活動的投入強度成為劃分高技術群類和衡量產業競爭力的標尺,指標為研發投入占產業或行業銷售收入的比重。因為,研發投入強度比以設備更新投資為主要形式的技術改造強度更能體現一個國家或產業技術進步的實力與潛力。
4.技術進步速度加快,周期明顯縮短,產品更新換代頻繁。比如,摩爾定律表明微處理器速度每l8個月翻一番:吉爾德定律表明,未來25年里,主干網帶寬每6個月增加l倍。 【點撥1】微電子、網絡技術、計算機和通信行業就屬于以信息通信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產業,并在21世紀中國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
【點撥2】汽車,機械制造、航空航天、新材料則是信息技術應用和改造的傳統行業,也因此大大提高了自身的勞動生產率和產業發展空間。
二、技術進步對行業的影響
1.技術進步往往催生一個新行業,同時迫使一個行業加速進入衰退期;
2.新興行業能很快超過并代替舊行業,或嚴重威脅到原有行業的生存;
3.未來的優勢行業將伴隨著新的技術創新而到來,處于技術尖端的基因技術和納米技術等將催生新的優勢產業;
4.新、舊行業并存是未來全球行業發展的基本規律和特點,多數行業會在競爭中通過技術創新或國際轉移,找到自己生存的空間。
【點撥l】從我國l979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越來越多的國際大企業開始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西安等大城市設立自己的研發中心,以提高自己在中國市場中的競爭力。
【點撥2】從l981年IBM制造了全球第一臺PC機以來,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可謂日新月異,該領域中的技術進步明顯不斷加快、周期明顯縮短、產品更新換代頻繁。目前,個人微型計算機已經發展成為集文件處理、通信娛樂、交易結算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生活、學習、工作的重要工具。
【點撥3】BP機——大哥大——多功能手機,個人通信技術的進步不斷推動著中國經濟中新生行業的出現、舊行業的消失。
要點三
(產業政策)
一、產業結構政策
1.含義:選擇行業發展優先順序的政策。
2.目標:使行業問的關系更協調,社會資源配置更合理,產業結構更高級。
3.內容
(1)產業結構長期構想:根據現階段發展水平和進一步發展的要求,遵循產業發展演變的規律,提出較長時間內產業發展目標和方向。
(2)對戰略產業的保護與扶植:戰略產業,需求彈性和收入彈性較高、能帶動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發展的產業。具體措施包括限制所保護的同類國外產品的進口,限制國外私人直接投資:財政投資、金融傾斜、稅收傾斜以及行政性干預等,其中政府直接投資、差別稅率、優惠稅、保護性關稅、補貼、折舊和成本控制等是較為常用的方式;對于關系到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基礎行業及戰略性行業,政府可能實施較多干預;公用設施,比如城市地鐵、公交、河運、海運等行業,往往由具有政府特許經營權的企業來經營,也因此使其成為這些領域中的合法壟斷者。
(3)對衰退產業的調整和援助:方式,限制進口、財政補貼、減免稅:目的,減少經濟損失、避免社會動亂。比如,20世紀50年代中期起,日本對煤炭、鋁、船舶等衰退產業,采取規模收縮與合理化對策,促進設備處理與事業轉移。
【點撥1】汽車、糧食、金融、能源等行業的安全問題,成為我國戰略產業扶持與保護的重點內容.尤其是銀行業體系健康發展關系到整個國家的金融安全。
二、產業組織政策
1.含義:調整市場結構、規范市場行為的政策。
2.目的:產業組織形態和企業間關系的合理化。3.核心:反壟斷、促競爭、規范大型企業集團、扶持中小企業發展。
4.內容
(1)市場秩序政策:鼓勵競爭、限制壟斷,比如1997年克林頓頒布的《全球電子商務框架》。
(2)產業合理化政策:確保規模經濟的充分利用,防止過度競爭,比如1994年我國《汽車工業產業政策》催生了三大汽車集團。
(3)產業保護政策:減少國外企業對本國幼稚產業的沖擊,我國對外商投資方式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本國企業。
三、產業技術政策
1.含義:促進行業技術進步的政策。
2.內容
(1)產業技術結構選擇和技術發展政策;
(2)促進資源向技術開發領域投入的政策。
四、產業布局政策
1.含義:產業存在和發展的空間形式。
2.原則:目的是實現產業布局的合理化。
(1)經濟性原則:保證那些投資效率高、經濟效益好、發展速度快的地區優先發展;
(2)合理性原則:鼓勵各地區根據自身資源、經濟、技術條件,發展具有相對優勢的產業:
(3)協調性原則:促進地區之間的經濟、技術交流,形成合理的分工協作體系;
(4)平衡性原則:加快先進地區發展的同時,逐步縮小先進地區與落后地區之間的差距。
五、我國目前的主要政策
1.1989年,《中國產業政策大綱》。
2.2004—2006年,汽車、水泥、鉛鋅、電解金屬錳、煤炭、銅冶煉、紡織、電石、鐵合金、鋼鐵、生物乙醇等產業的發展規劃。
3.2006年,《鎢、錫、銻三個行業準入條件》。
4.2007年,《玻璃纖維行業準入條件》。
5.2008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即以低碳經濟為特征的新能源、節能環保產業:以降低成本、提高生產率的新材料、信息技術產業;以延長生命、拓展人類生存空間的新醫藥、空間技術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