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信用風險計量
一、風險暴露分類
在內部評級法下,商業銀行的風險暴露分類一般可以分為以下六類:即主權類、金融機構類(含銀行類和非銀行類)、公司類(含中小企業、專業貸款和一般公司)、零售類(含個人住房抵押貸款、合格循環零售和其他零售)、股權類和其他類(含購入應收款及資產證券化)。
(1)主權風險暴露
主權風險暴露是指對主權國家或經濟實體區域及其中央銀行、公共部門實體,以及多邊開發銀行、國際清算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的債權。
(2)金融機構風險暴露
金融機構風險暴露是指商業銀行對金融機構的債權。根據金融機構的不同屬性,可分為銀行類金融機構風險暴露和非銀行類金融機構風險暴露。
(3)公司風險暴露
公司風險暴露是指商業銀行對公司、合伙制企業和獨資企業及其他非自然人的債權,但不包括對主權、金融機構和納入零售風險暴露的企業的債權。根據債務人類型及其風險特征,公司風險暴露細分為中小企業風險暴露、專業貸款風險暴露和一般公司風險暴露。
(4)零售風險暴露
零售風險暴露應同時具有如下三方面特征:①債務人是一個或幾個自然人;②筆數多,單筆金額小;③按照組合方式進行管理。
零售風險暴露分為個人住房抵押貸款、合格循環零售風險暴露、其他零售風險暴露三大類。(5)股權風險暴露
股權風險暴露是指商業銀行直接或間接持有的股東權益。
(6)其他風險暴露
其他風險暴露主要包括購入應收賬款和資產證券化風險暴露。
二、客戶信用評級(★★★★★)
(一)客戶信用評級的基本概念
1.違約的含義
①債務人對于商業銀行的實質性信貸債務逾期90天以上;
②商業銀行認定,除非采取追索措施,如變現抵(質)押品,借款人可能無法全額償還對商業銀行的債務。
2.違約概率的含義
違約概率是指借款人在未來一定時期內發生違約的可能性。在《巴塞爾新資本協議》中,違約概率被具體定義為借款人內部評級l年期違約概率與0.03%中的較高者。巴塞爾委員會設定0.03%的下限是為了給風險權重設定下限,也是考慮到商業銀行在檢驗小概率事件時所面臨的困難。違約概率是實施內部評級法的商業銀行需要準確估計的重要風險要素,無論商業銀行是采用內部評級法初級法還是內部評級法高級法,都必須按照監管要求估計違約概率。
違約概率的估計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單一借款人的違約概率;二是某一信用等級所有借款人的違約概率。《巴塞爾新資本協議》要求實施內部評級法的商業銀行估計其各信用等級借款人所對應的違約概率,可采用內部違約經驗、映射外部數據和統計違約模型等與數據基礎一致的技術估計平均違約概率,可選擇一項主要技術,輔以其他技術作比較,并進行可能的調整,確保估值能準確反映違約概率。來源2 33網校
①內部違約經驗。銀行可使用內部違約經驗估計違約概率,前提是證明估計的違約概率反映了授信標準以及生成數據的評級體系和當前評級體系的差異。
②映射外部數據。銀行可將內部評級映射到外部信用評級機構或類似機構的評級,將外部評級的違約概率作為內部評級的違約概率。
③統計違約模型。對任一級別的債務人,銀行可以使用違約概率預測模型得到的每個債務人違約概率的簡單平均值作為該級別的違約概率。
與違約概率容易混淆的一個概念是違約頻率,即通常所稱的違約率。違約頻率是事后檢驗的結果,而違約概率是分析模型作出的事前預測,兩者存在本質的區別。違約頻率可用于對信用風險計量模型的事后檢驗,但不能作為內部評級的直接依據。違約概率和違約頻率通常情況下是不相等的,兩者之間的對比分析是事后檢驗的一項重要內容。
(二)客戶信用評級的發展(見表3—2)
(三)違約概率模型
1.RiskCalc模型RiskCale模型是在傳統信用評分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適用于非上市公司的違約概率模型,其核心是通過嚴格的步驟從客戶信息中選擇出最能預測違約的一組變量,經過適當變換后運用Logit/Probit回歸技術預測客戶的違約概率。
2.KMV的Credit Monitor模型KMV的Credit Monitor模型是一種適用于上市公司的違約概率模型,其核心在于把企業與銀行的借貸關系視為期權買賣關系,借貸關系中的信用風險信息因此隱含在這種期權交易之中,從而通過應用期權定價理論求解出信用風險溢價和相應的違約率,即預期違約頻率。
3.KPMG風險中性定價模型
KPMG風險中性定價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假設金融市場中的每個參與者都是風險中立者,不論是高風險資產、低風險資產或無風險資產,只要資產的期望收益是相等的,市場參與者對其的接受態度就是一致的,這樣的市場環境被稱為風險中性范式。
4.死亡率模型
死亡率模型是根據風險資產的歷史違約數據,計算在未來一定持有期內不同信用等級的客戶/債項的違約概率(即死亡率)。通常分為邊際死亡率和累計死亡率。
三、債項評級(★)
(一)違約風險暴露(EAD)
違約風險暴露是指債務人違約時預期表內項目和表外項目的風險暴露總額,包括已使用的授信余額、應收未收利息、未使用授信額度的預期提取數量以及可能發生的相關費用等。
(二)違約損失率(LGD)
違約損失率指某一債項違約導致的損失金額占該違約債項風險暴露的比例,即損失占風險暴露總額的百分比(損失的嚴重程度,LGD=1一回收率)。
計量違約損失率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兩種:
1.市場價值法
通過市場上類似資產的信用價差(Credit Spread)和違約概率推算違約損失率,其假設前提是市場能及時有效反映債券發行企業的信用風險變化,主要適用于已經在市場上發行并且可交易的大企業、政府、
銀行債券。
2.回收現金流法
根據違約歷史清收情況,預測違約貸款在清收過程中的現金流,并計算出LGD,即LGD=1一回收率=1~(回收金額一回收成本)/違約風險暴露。
(三)有效期限M
商業銀行采用初級內部評級法,除回購類交易有效期限是0.5年外,其他非零售風險暴露的有效期限為2.5年。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債項的有效期限越短,信用風險就越小。除下款確定的情形外,有效期限取1年和以下定義的內部估計的有效期限中的較大值,但最大不超過5年。中小企業風險暴露的有效期限可以采用2.5年。
(1)對于有確定現金流安排的金融工具,有效期限為:
(2)商業銀行不能計算債項的有效期限時,應保守地估計期限。期限應等于債務人按照貸款協議全部履行合約義務(本金、利息和手續費)的最大剩余時間。
(3)對凈額結算主協議下的衍生產品進行期限調整時,商業銀行應使用按照每筆交易的名義金額加權的平均期限。
(四)專業貸款風險參數的估計
專業貸款的風險加權資產計量可以有兩種選擇。一種是采用內部評級法。即分別估計其PD、LGD等風險參數,進而按照公司風險暴露的資本計算公式計算RWA。另一種是采用監管映射法。
四、信用風險組合的計量(★)
(一)違約相關性
違約的發生主要基于以下原因:債務人自身因素,債務人所在行業或區域因素,宏觀經濟因素。其中,行業或區域因素將同時影響同一行業或地區所有債務人違約的可能性,而宏觀經濟因素將導致不同行業之間的違約相關性。因此在計量單個債務人的違約概率和違約損失率之后,還應當在組合層面計量不同債務人或不同債項之間的相關性。
(二)信用風險組合計量模型
1.CreditMetrics模型
CreditMetries模型本質上是一個VaR模型,目的是為了計算出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一個信用資產組合在持有期限內可能發生的最大損失。通常,非交易性資產組合(如貸款以及一些私募債券)的價格不能夠像交易性資產組合(如股票)的價格一樣容易獲得,因此,非交易性資產組合的價格波動率(標準差)也同樣難以獲得。CreditMetries模型的創新之處正是在于解決了計算非交易性資產組合VaR這一難題。
2.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
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直接將轉移概率與宏觀因素的關系模型化,然后通過不斷加入宏觀因素沖擊來模擬轉移概率的變化,得出模型中的一系列參數值。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可以看做是Cred—itMetrics模型的一個補充,比較適用于投機類型的借款人,因為該類借款人對宏觀經濟因素的變化更敏感。
3.Credit Risk+模型
Credit Risk+模型是根據針對火險的財險精算原理,對貸款組合違約率進行分析,并假設在組合中,每筆貸款只有違約和不違約兩種狀態。Credit Risk+模型認為,貸款組合中不
(三)信用風險組合的壓力測試
壓力測試用于評估資產或投資組合在極端不利的條件下可能遭受的重大損失。對于商業銀行而言,進行壓力測試更大的意義在通過壓力測試過程促進各部門之間的交流,并了解自身風險管理所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以推動風險管理體系和制度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