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教育的基本規律
一、教育與社會發展相互制約的規律
(一)教育與生產力相互制約
1.生產力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對教育具有制約作用,這種制約作用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1)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既受制于社會政治經濟制度,也與生產力發展水平有著密切的聯系。無論哪個社會,哪個階級,在確定教育目的時,總要考慮當時生產力發展狀況。因為,教育所培養的人,當他進入直接的生產過程時,便構成社會生產力的要素之一,他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才能有效地從事生產,提高勞動生產率。因此,教育必須根據生產力發展水平來確定教育目的。
在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的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直接從事生產的勞動者一般不需要經過學校教育的培養和訓練,憑借直接的生產技藝與經驗就可以進行生產,因此,學校教育不擔負培養勞動者的任務,學校教育所培養的人主要是統治人才和知識分子。這時,生產力對教育目的的制約不明顯。但是隨著機器大工業這種新的生產力形式的出現,要求生產勞動者必須有一定的文化,這種要求使學校教育目的發生質的變化,學校教育不再把培養與生產勞動相脫離的官吏和知識分子作為自己僅。有的教育目的,開始培養科技人才與生產工人。
(2)生產力發展水平制約著課程設置和教育內容
課程設置表現為門類由少到多。古代社會的學校所設課程不多,且多數為哲學、政治、道德、宗教等人文學科和語言文學等工具學科。隨著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各門自然科學開始從哲學中分化出來,形成獨立學科,并逐漸被反映到學校課程中來。例如,西歐的學校在14世紀時,自然科學課程僅有算術、幾何、天文學,16世紀中葉則增加了地理和力學,17、18世紀,學校課程又增加了代數、三角、植物、動物、物理、化學等學科,奠定了現代學校課程的基礎。
教學內容表現為越來越豐富和深化。到了20世紀中期,隨著以生物工程、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為標志的新技術革命的發展,各國不斷掀起教學內容改革的浪潮,在教學內容中不斷補充科學技術方面的新成果,出現了許多新的學科內容,如核物理、生態學、生物工程等,教學內容更向縱深發展,形成了不少邊緣學科課程和內容,如物理化學、生物化學、化學物理、生物物理、信息論、教育未來學、教育哲學等,教育內容愈益豐富和深化。
(3)生產力的發展制約著教育發展的規模、速度
生產力的發展為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和可能。只有生產力得到發展,才能為教育的發展提供一定的經費。生產力發展所提供的剩余產品的數量,直接決定著一個國家教育經費的支付能力,直接影響校舍、設備、師資等方面的建設,從而直接決定著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
(4)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制約著學校結構。
生產力的發展也制約著學校結構。如大中小學的比例和銜接關系,普通中學與中等專業、職業技術學校的比例關系,高等學校中各種系科、專業設置的比例關系,都要受生產力發展水平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經濟結構的制約。否則就會造成教育事業內部的比例失調,造減教育與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不相適應,造成部分學生學非所用、用非所學,基至造成部分學生的結構性失業。
(5)生產力的發展制約著教學方法、手段和組織形式
學校教學的工具和手段都與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發展有關。古代社會的生產力水平低下,不可能出現現代的實驗法、演示法等現代教學方法。只有在當代生產力和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條件下,才能出現電化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
教學組織形式也與生產力發展密切相關。例如,占代學校受教育人數少,個別教學是主要形式。
自近代以來,由于生產力的發展,教育對象的擴大,受教育人數越來越多,集體教學的班級授制成為主要教學組織形式。
2.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
(1)教育是勞動力再生產的必要手段
通過教育可以實現勞動力的再生產,把可能的生產力變為現實的生產力,把間接的生產力變為直接生產力,從而推動生產力的發展。通過教育,使人掌握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術,成為專門的人才,而這些人才投入生產過程之后,他才能真正變為直接和現實的生產力,成為合格的勞動力,從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教育把可能的生產力變為現實的生產力,不僅指培養從事體力勞動的直接進行生產勞動的熟練技術工人,也包括培養從事腦力勞動的科學家、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通過教育培養出這些科技、管理人員,然后投入生產過程,將極大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提高。
(2)教育是科學知識技術再生產的手段
科學知識具有繼承性,但科學知識的繼承需要通過教育來傳遞。如果沒有教育,前人所積累的科學知識和技術就無法被后代人所掌握,科學知識和技術就無從得到繼承和發展,所以教育是實現科學知識和技術再生產的重要手段。通過教育還可以高效能地擴大科學知識的再生產,使原來為少數人所掌握的科學知識和技術在較短的時問內為更多的人所掌握,使科學知識得到普及,先進生產經驗得到推廣,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3)教育是產生新的科學知識和技術的手段
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還擔負有科研的任務。通過科研,可以產生許多新的科學成果,這些新的科學知識和技術的成果在生產中得到推廣和運用后,就能提高社會生產力。如我國上海從l981~1985年的5年間,50所高校創造了近兩億元的產值。復旦大學的內燃機配氣結構計算方法和應用研究,已在全國20多家內燃機制造廠內應用,每年可為國家創造l50萬元以上的利潤。
(二)教育與政治經濟制度相互制約
1.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教育的性質是由政治經濟制度決定的。有什么樣的政治經濟制度,就有什么性質的教育。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決定了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的教育必然屬于封建主義、資本主義性質。同樣的道理,社會主義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決定了社會主義社會的教育必然屬于社會主義性質。具體說來,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目的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它支配和主導著整個教育過程,體現著教育的階級性與政治性。因而作為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尤其是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決策力量,總會牢牢控制教育目的,使教育目的體現出統治階級的要求,為統治階級培養人才。可以說,在一定社會,培養具有什么政治方向、思想觀念的人,是由政治經濟制度決定的。
(2)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領導權
在階級社會里,經濟上政治卜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為了使教育按自己的意志施行,總是要把教育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控制絕大部分教育機構。他們通過本階級所掌握的政權力量,規定教育宗旨和辦學方向,頒布教育政策和法令,制定任用校長和教師的標準,以強制的辦法監督執行,使教育完全按照統治階級的利益施行,還從組織系統上保證了教育權掌握在統治者手中。
統治階級有時也通過經濟的方法控制教育領導權。他們通過撥款、捐獻教育經費等手段,直接插手教育,在決定教育重大問題上擁有很大的權力。
統治階級還通過思想卜的優勢影響和控制教育,左右教育工作的發展方向。因為“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那些沒有精神生產資料的人的思想,一般是受統治階級支配的”。在政治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可以通過教科書的編定,各種書報、雜志的發行,來推行統治者的思想意識,控制教育權。
因此,在階級社會里,一個階級在政治經濟上占統治地位,必然會用種種方式控制教育領導權,干涉教育,使之為本階級的利益服務。恩格斯在談到當時德國資本主義社會的教育時深刻指出:“在這里,一切知識的來源都在政府控制之下,從貧民學校、主口學校以至報紙和大學,沒有官方的事先許可,什么也不能說,不能教,不能印刷,不能發表。”
(3)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決定受教育的權利
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即使在當今一些發達國家中,受教育的機會也不是兗分和完全的,這就存在著受教育權利在社會中如何分配的問題。在階級社會,統治階級總是要采取種種直接或問接的手段決定和影響受教育權利在社會中的分配,決定誰有受學校教育的權利,誰無受學校教育的權利,誰有受什么樣學校教育的權利等問題。這種不平等的權利分配或者由法律、政策明文規定,或者由受制于政治經濟制度的各個社會階層成員的社會經濟條件和政治條件所決定。
我國封建社會受學校教育權利的森嚴等級制度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到了資本主義社會,雖然迫于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實行普及教育,但是由于各階級集團在社會政治經濟制度中所處地位不同,其子弟受教育的權利、受教育的程度和年限,也有顯著的差別。
正是由于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作用,因此,在階級社會中,“超階級”、“超政治”的教育是不存在的。
2.教育對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反作用
(1)教育培養出一定階級意識的人,維護和鞏固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
在階級社會里,無論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或資本主義社會,其教育的共同點都是把統治階級的意識傳遞給受教育者,使之成為本階級的繼承人,以維護和鞏固本階級的統治,為其政治經濟制度服務。
(2)教育通過影響社會輿論、道德風尚為政治經濟制度服務
學校傳播一定的階級意識所起的作用,不限于在校學生,對社會也起作用:通過在校師生的言論和行動,學校的教材和刊物向社會宣傳一定的思想意識,制造社會輿論,影響社會的風俗習慣和道德面貌等,起著鞏固現有的政治經濟制度.維護生產關系的作用。
(3)教育對社會政治經濟制度不起決定作用
教育對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作用是一種反作用,只能在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為它所規定的范圍內和軌道上去發揮作用,而不能決定一定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發展方向,更不能成為社會發展的動力。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而教育在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過程中,只能起加速或延緩的作用,而不起根本動力的作用,不起決定作用。所以,我們既不能忽視教育對于社會發展的作用,又不能夸大教育的作用。教育無用論和教育萬能論都是錯誤的。
微信互動:QQ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