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價值觀的概念
價值觀是人們關于事物重要性的觀念 , 是依據客體對于主體的重要性 ,對客體進行價值評判和選擇的一種標準。
價值觀的特點:
從價值觀的主體角度考慮 , 它既是一種個體現象 , 也是一種社會現象 , 還是一種文化現象。
從價值觀的表現形式看 , 它是外顯的也是內隱的。
從價值觀的功能看 , 多數研究者認為價值觀對行為具有解釋、預測和 導向的作用。
從價值觀的層次上看 , 它具有超越情境的特點 , 價值觀要比態度更抽象更概括。
(十六)價值觀的分類;
1. 奧爾波特等人的六種分類
奧爾波特和弗農根據德國哲學家斯普蘭格的分類編制了“價值觀研究量表”, 認為:
經濟型的人具有務實的特點 ,對有用的東西感興趣;
理論型的人具有智慧、興趣,以發現真理為主要追求;
審美型的人追求世界的形式和諧,以美的原則如對稱、均衡和諧等評價事物;
社會型的人追求權力、影響和聲望;
宗教型的人認為統一的價值高于一切,信神或追求天人合一等 ;
政治型的人重視權力、地位和影響力。
2. 工具性與終極性價值觀理論
羅克奇把個體的價值觀分為兩類 , 即終極性價值觀和工具性價值觀:
終極性價值觀是指欲達到的最終存在狀態或目標 , 如和平的世界、舒適的生活等;
工具性價值觀是指為達到上述目標所采用的行為方式或手段,如負責任、自我控制以及順從等。
3. 莫里斯的生活方式理論
莫里斯認為價值一詞包含三種基本含義:
實際價值。指對不同的事物所表現出的喜好的差別傾向,即對不同事物所表現的選擇行為的實際方向;
想象價值。是指局限于能夠預見后果的選擇行為,是個體認為應該采取的行為選擇;
客體價值。是強調價值對象本身的屬性, 即根據事物的客觀條件來決定什么是值得選取的,并非當事人是否事實上在選取該事物(實際價值 )或想象中認為該選取該事物(想象價值)。
莫里斯認為價值觀是一種對理想生活方式目標的憧憬,而且價值觀不同,生活方式也不同。
4. 個人主義一一集體主義理論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許多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對”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進行了系統的研究。霍夫斯塔德認為:
個人主義是從團體、組織或其他集體主義中的情感獨立;
集體主義在組織中重視成員資格,對組織有情感依賴,強調忠于本集體的那些價值觀。
(十七)中國人的價值取向
文化價值觀是一個文化中的成員在社會化過程中被教化的一套價值。中國的傳統文化
對中國人的價值觀形成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這種價值觀表現的特點有以下兩方面。
1. 以“己”為中心的價值觀
費孝通先生于1947年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被認為是對傳統中國人價值觀的最深刻、最貼切、最形象的闡述。這一概念在心理學界影響深遠 , 至今仍是每一個從事中國人價值觀研究者必須掌握的重要概念。
費孝通認為,中國人是以“己”為中心,就像把一粒石子投入水中水面出現的波紋一樣,最中心的是自己,然后“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在差序格局中,“社會關系是逐漸從一個一個人推出去的,是私人關系的增加,社會范圍是一根根私人聯系所構成的網絡”。
關于中國人以己為中心的價值觀 ,楊中芳認為“中國人非常重視自己的德,它不但
是個人行為的原動力,也是理想社會達成的工具 ” 。因此她對“中國人是集體主義的觀點”提出了質疑,她認為中國人價值體系背后的主導思想不是集體主義而是以個人為中心的,與其周遭環境融為一體的和諧狀態是中國人追求的主要目標。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 , 不斷尋求和諧才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所在。
2. 以社會、關系、情境為中心的價值觀
中國人是社會取向、關系取向和情境取向的。
²楊國樞曾把人類社會比作一個生活圈 , 認為在這個生活圈中人們有兩種不同的主要
運作方式 :
一是個我取向,這種取向是以自主性為重,強調的是個體如何經由支配、控制、改變
及利用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以滿足自我的欲望。
二是社會取向,這種取向是以融合性為重,強調的是個體如何經由順服、配合融入
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以與環境建立和諧關系。
楊國樞認為 , 中國人是比較典型的社會取向 , 這種取向具體表現為四個次級取向:
家族取向、
關系取向、
權威取向
和他人取向
楊國樞認為傳統中國社會四類主要的經濟社會因素一一精耕農業,家族共產,父系傳承,差序結構是形成社會取向的主要原因。
中國人傳統的價值觀念,如服從權威,孝敬長輩 ,安分守成,宿命自保 , 男性優越等隨著社會的發展正在不斷的削弱 , 而一些現代的價值觀念 , 如平權 開放 , 獨立自顧 , 樂觀進取 , 尊重情感 , 兩性平等卻在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