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是我國哪位教育家提倡遵守的信條?
答:陶行知。
52、“不陵節而施”體現了哪個教學原則?
答:循序漸進原則。
53、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反映了教師勞動的那種特點?
答:示范性。
54、教育科學知識主要包括在哪三門課程?
答:教育學、心理學和分科教學法。
55、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是什么?輔導形式是什么?
答:基本組織形式是班級授課制,輔導形式是個別教學、小組教學、現場教學。
56、學校和家庭聯系的方式有哪些?
答:互相訪問,建立通訊聯系,舉行家長會,組織家長委員會,舉辦家長學校。
57、課程主要由哪四部分組成?
答:課程計劃,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材。
58、簡述教育的本質屬性和社會屬性?
答:(1)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這是教育的本質屬性。教育是把人類積累的生產斗爭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轉化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和品德,使他們身心得到發展,成為社會所需求的人。(2)教育的社會屬性包括:永恒性、歷史性、獨立性。
59、1958年學制改革確立的辦學方針和辦學原則是什么?
答:“兩條腿走路”的辦學方針。“三個并舉、六個結合”的辦學原則。
60、我國學位分哪三級?
答:學士、碩士、博士(博士后是工作經歷)。
61、教學是一種什么樣的活動?
答:教學是由學生、教師、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構成的系統,是教師和學生在教學系統中通過媒體進行的傳遞信息的雙邊活動。
62、什么是通才教育?
答:是一種通識教育。目的是為了培養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學問,有高級思維,能自我激勵、自我發展的人才,同時是一種博雅教育,注重理智培養和情感的陶冶。
63、什么是專才教育?
答:指培養專門人才的教育,其目的是通過系統地講授某學科專門知識,培養掌握一定專業知識,同時具備一定專門技能的人才。
64、如何做到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統一?
答:(1)在講課中注意使學生全部認識能力(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處于積極狀態,教學內容可帶些探索性,要留下讓學生思考的余地。(2)在課堂講授中要充分挖掘知識的智力因素,以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思維能力。(3)經常組織學生在自學基礎上展開討論。(4)改變目前的考試方法。
65、教師在教學中如何做到教書育人相一致?
答:(1)不斷鉆研業務,努力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2)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3)充分認識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的潛移默化作用。
66、德育教育的內容包括哪些?
答:(1)愛國主義教育;(2)理想教育;(3)集體主義教育;(4)自覺紀律教育;(5)勞動教育;(6)民主與法制教育;(7)科學世界觀與人生觀教育;(8)道德教育。
67、中國頒布的第一個現代學制是什么?實現的第一個現代學制是什么?
答:壬戌學制,暌卯學制。
68、在教育目的確立依據問題上,教育史上曾形成過兩大理論流派是什么?
答:個人本位論和社會本位論。
69、馬克思主義認為,造成人片面發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培樣全面發展人唯一方法是什么?
答:社會分工,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7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了哪種因素對人發展的影響?
答:環境。
71、以兒童為中心,做中學是哪國教育家誰提出的?
答:美國、杜威。
72、在西方,羅馬昆體良的教育名著是什么?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獻是什么?
答:《論演說家的教育》,《學記》。
73、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應具備哪些素養?
答:(1)比較系統的馬列主義理論修養。(2)具備精深的專業知識。對從事的某一門或幾門專業的歷史、現狀和未來有精深的了解,站在本學科的最前沿。(3)具教育科學知識。包括教育學心理學和分科教學法等,只有具備了教育理論,才能自覺,有目的的指導自己的教育實踐。
74、如何正確認識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
答:(1)學生是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對象,可塑性、依附性、向師性說明了學生在教育過程中是教育對象,處于客體地位,(2)學生又是自我教育和發展的主體。因為學生具有主觀能動性,他們具有自覺性獨立性、創造性的特點。
75、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認識,表現為哪幾四個相互關系的階段?
答:感知教材,形成表象,理解教材,形成概念,知識的鞏固與保持,運用知識形成技能技巧。
76、教師備課最后要落實到寫好三種教學計劃是什么。
答:這三種計劃是:學期教學進度計劃、單元計劃、課時計劃。
77、對教師布置課外作業有哪些要求?
答:(1)作業內容要符合學科課程標準和教材要求(2)作業分量要適宜、難易要適度(3)向學生提出明確要求規定完成時間,(4)及時批改學生作業以便掌握學生學習的情況。
78、試論啟發性的教學原則。
答:這一原則是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積極性,引導他們生動活波的學習,使他們經過自己獨立思考,融會貫通的掌握知識,提高分析、解決問題能力,這一原則是依據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制定的,它要求:(1)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熟練掌握教材整個體系;(2)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發展思維能力;(3)循循善誘,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79、試論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
答:這一原則是教師在教學中,既注意學生的共同特點,又要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從實際出發,有的放失的進行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得到充分發展,這一原則既考慮學生年齡特征的穩定性、普遍性,可顧及到可變性、特殊性,又有利于大多數學生達到培養目標,有利于選拔特殊人才,他要求:(1)了解學生,從實際出發教學,把主要精力用于全班集體教學,同時兼顧個別;(2)面向學生大多數,使學習深度、速度是大多數學生經過努力所能接受的;(3)正確對待個別差異,善于發現和培養具有特殊人才的學生;(4)針對學生的個別特點,提出不同要求。
80、如何作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
答:(1)正確對待后進生,關系熱愛后進生;(2)弄清情況分析原因了解癥結,對癥下藥;(3)培養學習興趣;(4)抓反復,反復抓。
81、教師備課應作好哪幾項工作?
答:鉆研教材、了解學生、設計教法。
82、教師的根本任務是什么。
答:教書育人。
83、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答:(1)以語言傳遞為主的教學方法,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讀書指導法。(2)以直觀感知為主的教學方法、演示法、參觀法。(3)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教學方法、練習法、實驗法、實習作業法、實踐活動法。(4)以引導探究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有發現法。(5)以情感陶冶為主的教學方法,欣賞教學法、環境教學法。
84、什么是班級授課制?
答:班級授課制就是課堂教學,是將學生按年齡和程度編成班級,使每班級有固定的學生和課堂,由教師按固定的時間對全體學生進行上課的教學組織形式。
85、上好課有哪些基本要求?
答:(1)教學目的明確;(2)內容正確;(3)結構合理;(4)方法適當;(5)語言藝術;(6)板書有序;(7)態度從容自如。
86、第一次規定男女同校,將學堂改為學校那種學制?
答:壬子葵丑學制。
87、建立學制的依據是什么?
答:依據生產力發展水平、社會政治經濟制度、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本國學制的歷史發展和國外學制的影響。
88、實有主義的代表人是誰、他是哪國人,其代表作是什么?
答:美國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
89、考試的方式主要有哪三種?
答:口試、筆試和實踐考核。
90、班主任怎樣組織和培養班集體?
答:(1)確立班主任的奮斗目標;(2)選擇和培養班干部;(3)培養正確的集體輿論和優良的班風;(4)組織多樣的教育活動,在活動中逐步形成一個團結向上的班集體。
91、歐洲封建社會出現了哪兩種教育體系?
答:教會教育和騎士教育。
92、為什么說德育過程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逐步提高的過程?
答:(1)構成思想品德的因素比較復雜、知、情、意行各因素本身和各因素間要通過不斷斗爭,才能得到發展和統一。(2)德育過程的社會性,影響的多角性、多層次性決定了一個人思想品德的提高會出現反應。(3)青少年具有可塑性和發展雙向性特點,好的、壞的都易接受。因此,德育工作者要有長期的思想準備,要抓德育過程中出現的“反復”要反復對學生進行耐心的教育,使學生在每一次教育中逐步提高思想品德。
93、當前,我國的全面發展教育的組成部分是什么?
答: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
94、“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反映了教師勞動的哪個特點?
答:長期性。
95、簡述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主要內容。
答:(1)舊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發展。(2)機器大工業生產提供了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和可能。(3)社會主義制度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條件,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唯一途徑。
96、班級授課制有哪些優缺點?
答:有利于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提高教學效果,便于嚴格管理,使教學目的,有計劃、有組織進行,有利于學生互相啟發、互相幫助,發揮集體教育的作用,也有明顯的缺點,過分強調整齊劃一和集體統一,忽略學生的個別差異,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個性才能,過于偏重書本知識,忽略學生實踐活動,易造成理論脫離實際。
97、我國古代的“大藝“之教包括哪些?
答:禮、樂、射、卸、書、數。
98、“學而時習之”體現了哪條教學原則。
答:鞏固性原則。
99、為什么教育者在兒童發展的關鍵時期施以相應的教育?
答:因為人的發展具有不均衡性。
100、學校、家庭、社會三方應如何有機結合起來,形成教育合力?
答:在發揮學校教育占主導作用的前提下,必須爭取家庭及社會各方面的支持。協助配合,使學校、家庭、社會三種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一股教育合力,達到對學生教育的統一認識,統一要求、統一行動。必須做到:(1)學校教育占主導作用,在協調家庭、社會和學校對兒童的教育工作時,學校應起主導作用(2)家庭社會和學校相互支持、目標一致。家庭社會和學校對青少年、兒童的影響和教育各有自己特點和優勢,只有三者協調、取長補短、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3)增強學校與家庭的間的相互聯系,學校通過采取互相訪問、舉行家長會、建立通訊聯系等方式,加強與家庭間的聯系爭取學生家長對學校的支持,并取得一致意見,教育影響學生,(4)加強學校與社會教育機構間的相互聯系,學校可通過多種宣傳渠道讓社會上更多的人了解和支持學校教育,爭取社會各方面力量為教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