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D
解析:互補性反應個體身心發展各組成部分的相互關系,指機體某一方面的機能受損甚至缺失后,可通過其他方面的超常發展得到部分補償。如失明者通過聽覺、觸覺和嗅覺等方面的超常發展得到補償。因此,正確答案選D。
13.A
解析:個體的差異性在不同層次上存在,從群體的角度看,首先表現為男女性別的差異;其次表現在身心的所有構成方面。其中有些是發展水平的差異,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現方式上的差異。因此,正確答案選A。
14.D
解析:個體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中表現出來的個體主觀能動性,是促進個體發展從潛在的可能狀態轉向現實狀態的決定性因素,促使個體的發展朝著有利的方向發展。因此,正確答案選D。
15. B
解析:13、14~16、17歲屬于個體發展的少年期,少年常常因為缺乏認識和準備,被突如其來的身心變化搞得驚慌失措,經常會出現一些特殊的心理,所以將少年期稱為“危險期”和“心理斷乳期”。因此,正確答案選B。
16. B
解析:身體狀態的劇變,內心世界的發現,自我意識的覺醒,獨立精神的加強,是少年期表現出的總體性的階段特征。這些個體自身的變化,同時也改變了少年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包括與成人的關系。這是人生過程中由單純對外部生動形象的世界探究到關注內部精神世界變化的轉折期。因此,正確答案選B。
17. C
解析:柏拉圖認為,人在社會中的地位是自然命定的。這種論點斷言,人的命運是由他的遺傳素質自然命定的,是遺傳決定論的觀點。洛克認為人的心靈猶如一塊白板,它本身沒有內容,可以讓人涂抹,外部的力量決定了人的發展狀況,是環境決定論的觀點。華生曾說:“給我一打健全的兒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加以改變,或者使他們成為醫生、動物……或者使他們成為乞丐、盜賊?!边@也是環境決定論的觀點。因此,答案選C。
18.D
解析:洛克認為人的心靈猶如一塊白板,它本身沒有內容,可以讓人涂抹,外部的力量決定了人的發展狀況,是環境決定論的觀點。華生說:“給我一打健全的兒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加以改變,或者使他們成為醫生、動物...........或者使他們成為乞丐、盜賊。”這也是環境決定論的觀點。因此,答案選D。
19.C
解析:環境決定論認為兒童認知發展的原因在于后天,人的心理發展的差異百分之九十是由教育決定的。因此,答案選C。
20.B
解析:人具有主觀能動性,人能改造環境,人在改造環境的實踐中發展著自身。所以,人對環境影響的接受過程是能動的過程。因此,答案選B。
21.D
解析:離開個體主觀能動性,遺傳素質、環境、教育所賦予的一切發展條件,都不可能成為人的發展的現實。個體因素是人的身心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因此答案選D。
22. C
解析: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發展速度不同,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變化是不平衡的。其次是不同方面發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較早的年齡階段就已達到較高的發展水平,有的則要到較晚的年齡階段才能達到成熟的水平。因此,在整個發展進程中,會呈現出加速與平緩交替的現象。因此,答案選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