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簡答題
1.傳統的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或“小學化教學”,不但扼殺了兒童學習的主動性,還徹底摧毀了兒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創造力和想像力。而活動教學法、發現教學法等強調學習以主動認知建構為主的教學方法,則能夠給兒童以足夠的空間和環境,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從中體驗發現的樂趣、學習的滿足和解決問題后的成就感,從而真正變成“學習的主人”。
2.幼小銜接教育的實質問題是主體的適應性問題,為解決這一實質問題必須做好以下幾點:
(1)、培養入學意識。通過參觀了解小學的生活情況,減少幼兒對小學的恐懼感。
(2)培養社會適應能力。要在認識興趣、學習積極性、意志力、自信心等個性品質方面,以及社會交往能力方面,對幼兒進行培養和訓練,這樣才能縮短進入小學后的適應期。
(3)培養學習適應能力。引導幼兒從小養成愛讀書的習慣、做事情認真的習慣、注意力集中聽老師講課的習慣、保持文具和書本整潔的習慣等。同時,對大班的幼兒需要適當加入一些基本的認字、算術知識的學習。
(4)培養生活適應能力。小學有許多新的規則和任務,因此,必須通過游戲讓幼兒懂得一些基本的規則,有意識地學會調節自我控制能力。
3.幼兒教育小學化危害很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影響幼兒身體的正常發育。幼兒時期,是身體各種機能迅速發育的時期,尤其是高級神經系統和骨骼肌肉的發育,常會使他們不停頓地活動,在活動中得到發展。如果把孩子限制在狹小的教室里,每天幾小時靜坐,將會使某些部分神經細胞長期處于抑制狀態,嚴重制約身體各機能的迅速發育。
(2)制約幼兒智力的發展。幼兒時期,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智力發展時期,抽象邏輯思維尚處于萌芽狀態;思維的形式主要靠表象,而非抽象的詞語或概念。幼兒思維的這種具體性和形象,就決定他們只有充分運用各種感覺器官,廣泛地與人、與物直接接觸,在報考生活中獲得大量的感性經驗,智力才有進一步發展提高的可能。
(3)壓制幼兒良好個性的形成。幼兒期是各種心理過程迅速發展的時期,也是一個人個f!生開始形成的時期。在良好的環境中成長的幼兒一般都比較活潑好動,好奇好問,興趣廣泛,喜歡與同伴交往,喜歡得到成人的重視和夸獎。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幼兒是不會因為自己不斷變換活動方式感到疲勞的,相反,往往由于活動過于單調或重復而引起厭倦。幼兒園過多的集體教學活動,使得幼兒沒有充分的游戲時間和自由活動時間,也使得教師沒有時間和精力與幼兒進行更多的個別接觸和交談。而這些被擠掉的活動,卻正是幼兒形成良好個性所不可缺少的。
(4)不利于幼兒入學后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大量實踐經驗證明,在幼兒園提前進行知識教育并沒有達到為人學做好充分準備的教育目標。雖然在入學之初,幼兒園的幼兒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準備顯得較為輕松,但事實上使幼兒處于一種松懈的狀態,他們會以為教師在課堂上講的內容都是他們已經掌握的,沒有必要再認真聽講,兒童表現為注意力渙散。這種不良的學習習慣,為兒童以后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帶來了許多消極的影響。學前教育有別于學校教育,有其特有的教學目標、管理模式和教育方法,要注意杜絕幼兒園“小學化”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