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簡答題
1.確立小學德育目標的依據有:
(1)我國社會發展對小學生政治、思想與道德提出的新的要求。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德育,其目標要體現一定社會對所培養的人的要求。不同的發展時期有不同的社會思想道德行為準則,德育目標的確立要考慮社會發展的新的要求。
(2)教育目的對學校德育所要達到的結果做出的總的規定。德育目標的確立必須依據教育目的中對學校德育要達到的結果的總的規定。
(3)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與規律。只有依據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特點與規律確立的德育目標,才是與其主體發展需要相適應的目標,在這樣的目標指導下的德育T作才能被學生自覺接受。
2.小學德育的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實現我國教育目的的基礎和保障。通過德育促進小學生的品德發展,以保證所培養的人的發展方向,為其全面發展提供基礎和保障。
(2)兒童健康成長的條件和保證。小學生正處于長身體、長知識時期,也是他們的思想道德品噴形成與發展的關鍵時期。兒童的可塑性更強,他們又容易受各種思想、道德的十擾和影響。因此,必須運用正確的思想和方法對他們進行教育,以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品德,促進他們沿著社會主義要求的方向健康成長。
(3)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奠基工程和未來保證。學校德育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和保證。小學德育將對我國未來的社會風氣、民族精神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3.(1)德育過程是一個促進兒童知、情、意、行互動發展的過程。一般來說,德育過程是沿著知、情、意、行的順序形成和發展的。但是,知、情、意、行在發展方向和水平上常處于不平衡狀態,德育過程可以從培養知、情、意、行任何一方面開始,這就是德育過程的多端性。
(2)德育過程是一個促使兒童品德結構不斷建構完善的過程。兒童品德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個以道德認知為基礎,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為激勵,發展道德行為的整體運動過程。
(3)德育過程是一個多種因素互動、反復且長期逐步提高的過程。德育過程是一系列復雜的過程,學生思想品德的發展受到多種兇素的共同作用。這些因素的作用往往是不一致的,從而產生矛盾。學校教育要發揮主導作用,要有目的、有計劃地控制、調節環境對學生的影響。
(4)德育過程是一個兒童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過程。在德育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能動地進行道德活動,德育的任務就在于把兒童從缺乏道德經驗與能力、依賴性較強的孩子逐步培養成為具有自我教育能力,能獨立自主地待人接物的社會成員。
4.我閉小學德育的主要原則有:
(1)導向性原則。導向性原則是指進行德育時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導學
生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導向性原則是小學德育的一條重要原則。
(2)疏導原則。疏導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識入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向上。
(3)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這一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把對學生個人的尊重和信賴與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結合起來,使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與要求易于轉化為學生的品德。
(4)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這一原則是指進行德育應當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調節來自各方面的教育影響,使其相互配合、協調一致、前后連貫地進行,以保障學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發展。
(5)兇材施教原則。因材施教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從學生的思想認識和品德發展的實際出發,根據他們的年齡特征和個性差異進行不同的教育,使每個學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發展。
5.德育方法是為達到德育目的,在德育過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的總稱。我國小學常用的德育方法有:
(1)說服教育法。說服教育法是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使學生提高認識、形成正確觀點的方法。說服法是我們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基本方法,包括運用語言進行說服的方式和運用事實進行說服的方式。
(2)榜樣示范法。榜樣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為和卓越成就來影響學生品德的方法。榜樣包括偉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學生中的好榜樣等。
(3)實際鍛煉法。實際鍛煉法是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進行一定的實際活動以培養他們的良好品德的方法。實際鍛煉包括:練習、委托任務和組織活動等。
(4)陶冶法。陶冶法是通過創設良好的情境,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品德的方法。陶冶法包括:人格感化、環境陶冶和藝術陶冶等。
(5)品德評價法。品德評價法是根據一定的要求和標準,對學生的思想言行做出判斷,是對品德發展的強化手段。品德評價法通常包括表揚獎勵、批評處分、操行評定等方式。
6.運用說服法要注意以下幾點要求:
(1)明確目的性。說服要從學生實際出發,針對要解決的問題,有的放矢;切中要害,啟發和觸動他們的心靈;切忌一般化、空洞冗長。
(2)富有知識性、趣味性。說服要注意給學生以知識、理論和觀點,使他們受到啟發,獲得提高。
(3)注意時機。說服的成效,往往不取決于化了多少時間,講了多少道理,而取決于是否善于捕捉教育時機,撥動學生心弦,引起他們的情感共鳴。
(4)以誠待人。教師的態度要誠懇、深情、語重心長、與人為善。打開學生心靈的門戶,使講的道理易被學生所接受。
7.運用品德評價法要注意以下幾點要求:
(1)公平、正確、合情合理。做到當獎則獎,當罰則罰,獎勵處分一定要實事求是,不主觀片面。
(2)發揚民主,獲得群眾支持。只有發揚民主,聽取群眾意見,才能使獎懲公平合理,富有教育意義。
(3)注重宣傳與教育。進行獎勵與處分,是為_『提高全體學生的道德修養。所以,要有一定形式與聲勢,在一定范圍內宣布,并通過墻報、廣播、櫥窗等加以宣傳,以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8.德育的途徑是指學校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各種渠道或形式。我國小學德育的途徑有多種,其基本途徑是思想品德課與其他學科教學。
(1)思想品德課與其他學科教學。學校工作必須以教學為主,教學活動是學校教育的主要組織形式,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思想品德課與其他學科教學是學校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地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基本途徑。
(2)課外活動與校外活動。這是生動活潑地向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可以使學生的品德在各種實踐活動和社會交往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
(3)勞動。這是學校進行德育,尤其是勞動教育的重要途徑。
(4)少先隊活動。少年先鋒隊是巾國共產黨委托共青團領導的少年兒童的群眾組織,是少年兒童學習共產主義的學校。
(5)班主任T作。以上幾條德育途徑各有自己的特點與功能,互相聯系,互相補充,構成了德育途徑的整體。學校應全面利用各種德育途徑的作用,使其科學地配合起來,以便發揮德育途徑的最大的整體功能。
四、論述題
1.知、情、意、行是構成兒童思想品德的四個基本要素。知即道德認知,這是兒童形成和發展自身品德的認識基礎。情即道德情感,對兒童德性的發展起著巨大的調節作用。意即道德意志,是人們在一定的品德行為過程巾頑強努力、克服困難的心理品質。行即道德行為,是衡量兒童認識與修養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
德育過程就足知、情、意、行諸因素得到和諧統一發展的過程,德育要注意發揮四者的整體功能。在實際T作巾這四者密不可分,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促進,推動思想品德的發展。這往往是同時進行的,具有統一性,其中,知是基礎,行是關鍵。
一般來說,德育過程是沿著知、情、意、行的順序形成和發展的。但是,知、情、意、行在發展方向和水平上常處于不平衡狀態,要根據具體情況,深入分析兒童的思想實際和年齡特征,或從訓練行為開始,或從陶冶情感開始,或從鍛煉意忠開始,最終達到兒童知、情、意、行的全面和諧發展。總之,德育過程可以從培養知、情、意、行仟何一方面開始,這就是德育過程的多端性。
2.(1)該案例遵循了德育的疏導原則。
(2)疏導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識人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向上。
(3)貫徹疏導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講明道理,疏導思想。對小學生進行德育,要注重擺事實,講道理,做深人細致的思想工作,啟發他們自覺認識問題,自覺履行道德規范;②因勢利導,循循善誘。小學生活潑愛動,興趣廣泛,喜歡參加自己愛好的活動。德育要善于把學生的積極性和志趣引導到正確方向上來;③以表揚激勵為主,堅持正面教育。對他們表現出的積極性和微小進步,都要注意肯定,多加贊許、表揚和激勵,引導他們逐步向前,以培養他們的優良品質。
特別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