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C【解析】戰國后期,《學記》系統的闡發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務,教育、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等,是罕見的世界教育思想遺產,也是我國第一部比較系統論述教育原理的著作。
2.A【解析】社會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是影響教育事業發展規模和速度的主要因素。
3.B【解析】20世紀早期,教育家陶行知主張“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對改造中國舊教育做出偉大貢獻。
4.C【解析】這句話反映了基礎教育的未來性。
5.C【解析】我國唐代的教育家韓愈提出教師應“以身立教”,這樣的教師才會“其身亡而其教存”。這說明教師職業道德中的“以身作則,為人師表”。
6.C【解析】小學兒童思維由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邏輯思維這一思維發展過程中的
“飛躍”或“質變”的關鍵期為9—11歲。
7.D【解析】向師性指的是小學生依附于教師,對教師依賴。在低年級兒童心目中,教師的地位是神圣不可動搖的,他們往往把教師當作道德標準的化身,對教師懷有特殊的信賴感,把教師看作元所不曉、無所不能的人,愿聽從教師的教導。
8.A【解析】教師中心論”以赫爾巴特等人為代表。他十分重視教師的權威,強調發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絕對支配作用。教師中心論者重視環境和教育對學生發展的決定性影響,把教師看作教學的絕對支配者,并單純強調學生是教育的對象而無視其主體地位。
9.D【解析】審美觀點是形成小學生審美能力認識的基礎。
10.A【解析】教學大綱即學科課程標準,是課程計劃中每門學科以綱要形式編寫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教師必須全面徹底地領會教學大綱的 內容、體系和精神實質,按照大綱進行教學。
11.A【解析】啟發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要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意調動他們的學習主體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辦。
12.B【解析】遵循“問題一假設一推理一驗證一總結”這一程序的教學模式是引導一發現式。
13.D【解析】l905年,清朝政府宣布廢除科舉制度,興辦采用班級上課制的學校。
14.B【解析】布魯納主張讓學生學習學科知識的基本結構。
15.C【解析】人具有自覺能動性、自尊心和榮譽感,只有受到尊重和信賴才能真正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這句話說明的正是德育的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把對學生個人的尊重和信賴與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結合起來。
16.D【解析】教育家布盧姆將學習水平由低級到高級排列為六級水平,即知識、領會、運用、分析、綜合、評價。
17.B【解析】上課是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是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提高思想、發展能力
的關鍵,要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上好課。
18.B【解析】管理目標是班級在紀律、規范、班風、輿論以及人際關系等方面預期要達到的標準。
19.D【解析】馬克思的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是我國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
20.D【解析】個體在不同的年齡段表現出身心發展不同的總體特征及主要矛盾,面臨著不同的發展任務,這就是身心發展的階段性。
二、填空題
1.社會科學
2.教育媒體
3.終身
4.庠
5.教育規律
6.公民基本素質
7.德育
8.義務教育
9.育人
10.示范
11.期待感
12.杜威
13.教育方針
14.課堂教學
15.教學內容
16.認識過程
17.教學方法
18.設計教學過程
19.行為
20.未來
特別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