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述加涅按學習水平的分類和按學習結果的分類。
1970年加涅根據學習的繁簡水平不同,提出了八類學習。
(1)信號學習。經典性條件作用,學習對某種信號做出某種反應。其過程是:刺激一強化一反應。
(2)刺激一反應學習(s—R的學習)。操作性條件作用,與經典性條件作用不同,其過程是:情景一反應一強化。即先有情景,做出反應動作,然后得到強化。
(3)連鎖學習。是一系列刺激一反應的聯合。
(4)言語聯想學習。也是一系列刺激一反應的聯合,但它是由言語單位所聯結的連鎖化。
(5)辨別學習。學會識別多種刺激的異同并對之做出不同的反應。
(6)概念學習。對刺激進行分類時,學會對一類刺激做出同樣的反應,也就是對事物的抽象特征的反應。
(7)規則的學習。規則指兩個或兩個以上概念的聯合。規則學習即了解兩個或兩個以上概念之間的關系。
(8)解決問題的學習。在各種情況下,使用所學規則去解決問題。加涅的這一分類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
加涅根據不同的學習結果,將學習分為五種類型:
(1)智慧技能,表現為使用符號與環境相互作用的能力。它指向學習者的環境,使學習者能處理外部的信息。
(2)認知策略,表現為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學習、記憶、思維和問題解決過程的內部組織起來的能力。它是在學習者應付環境事件的過程中對自身認知活動的監控。
(3)言語信息,表現為學會陳述觀念的能力。
(4)動作技能,表現為平穩而流暢、精確而適時的動作操作能力。
(5)態度,表現為影響著個體對人、對物或對某些事件的選擇傾向。
加涅認為,上述五類學習不存在等級關系,它們是范疇各不相同的學習。這種分類是對學習層次分類的一種簡縮,它集中于學習的更高水平,充分體現了人類學習的特點,尤其符合學校學習的性質。加涅認為,把學習結果作為教育目標,有利于確定到達目標所需要的條件。因此,通過對學習結果的分析,可以為教學設計提供依據,從而為達到教學目標鋪平道路。
2.簡述桑代克的嘗試一錯誤說。
桑代克是現代教育心理學的奠基人。他以動物為對象研究學習過程,創立了著名的嘗試一錯誤說。
(1)學習的實質在于形成一定的聯結。通過對動物和人類的實驗研究,桑代克認為,學習過程在于形成一定的聯結。所謂聯結,指的是某情境僅能喚起某些反應,而不能喚起其他反應的傾向。考/試/大學習的作用就在于將與生俱來的原本聯結或永久保存,或消除,或改變。
(2)一定的聯結需要通過試誤建立。桑代克認為,一定的聯結是通過盲目嘗試、逐步減少錯誤而形成的,即通過試誤形成。
(3)學習的基本規律主要有效果律、練習律和準備律。
3.請簡述桑代克主張的學習應遵循的三條重要學習原則。
(1)效果律。在試誤學習的過程中,如果其他條件相同,在學習者對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應之后能夠獲得滿意的結果時,其聯結就會增強;而得到煩惱的結果時,聯結就會削弱。
(2)練習律。在試誤學習的過程中,任何刺激與反應的聯結,一經練習運用,其聯結的力量逐漸增大;如果不運用,則聯結的力量會逐漸減小。
(3)準備律。在試誤學習的過程中,當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事前有一種準備狀態時,實現則感到滿意,否則感到煩惱;反之,當此聯結不準備實現時,實現則感到煩惱。可見一個人當前行為的后果對決定他未來的行為起著關鍵的作用。獎勵是影響學習的主要因素。獎勵就是感到愉快的或可能進行強化的物品、刺激或后果,在桑代克后來的著作中,他取消了效果律中消極的或令人煩惱的部分。因為他發現懲罰并不一定削弱聯結,其效果并非與獎勵相對。
4.試述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論。
布魯納是美國著名的認知教育心理學家。他主張學習的目的在于以發現學習的方式,使學科的基本結構轉變為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因此,他的理論常被稱之為認知一發現說或認知一結構論。
(1)學習的實質是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本質不是被動地形成刺激一反應的聯結,而是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學習者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獲取知識,并通過把新獲得的知識和已有的認知結構聯系起來,積極地建構其知識體系。
(2)學習包括獲得、轉化和評價三個過程。布魯納指出,考/試大/學習包含著三個差不多同時發生的過程,這就是新知識的獲得、知識的轉化、評價。獲得了新知識以后,還要對它進行轉化即對知識進一步分析和概括,使之適合新任務,目的在于學得更多的知識。
(3)提倡使用“發現法”。布魯納主張學習者要有發現的態度和方法,即用“發現學習”,提倡“發現法”。所謂發現法就是由教師創設情境,使學生在這種情境中產生矛盾,從而進行主動、積極的思考,提出要解決的問題和設想,通過分析、運算和操作等過程,最后自行發現原理,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發現法能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并有利于知識的鞏固。
5.簡述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主要觀點。
建構主義是認知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是當代學習理論的一場革命,其主要觀點如下:
(1)建構主義的知識觀。建構主義者強調,知識并不是對現實的準確表征,它只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并不是問題的最終答案。它并不能精確地概括世界的法則,需要針對具體情境進行再創造。
(2)建構主義的學習觀。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
(3)建構主義的學生觀。建構主義者強調,教學要把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教學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建構主義重視個體已有經驗對學習的作用,提倡合作學習和小組學習,是當今學習理論的一場革命。
6.闡述學生學習的特點。
人類學習與學生學習之間是一般與特殊的關系,學生的學習既與人類的學習有共同之處,但又有其特殊的特點。
(1)學生的學習過程是掌握間接經驗的過程,因此,它與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有所不同。人類的認識是從實踐開始,而學生的學習可以從學習現有的經驗、理論、結論開始,同時補充以感性經驗。從總體上來說,間接經驗的學習形式是主要的。在教學組織和教學方法上,特別要求教師能把學校學習與實際生活和學生的原有經驗相聯系。
(2)學生的學習是在有計劃、有目的和有組織的情況下進行的。學生的學習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并達到社會的要求,因此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實現。由于教師既掌握所教知識的內在聯系,又了解學生學習過程的特點,因此,能夠保證在較短時間內,采用特殊有效的方法,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完成掌握前人經驗和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的學習過程。
(3)學生的學習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動性。學生的學習與人類學習一樣,應該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但他們的學習又不是為了適應當前的環境,而是為了適應將來的環境,當學生意識不到他當前的學習與將來的生活實踐的關系時,就不愿為學習付出努力。因此教師要注意用各種方法來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總之,學生的學習既有人類認識過程的一般特點,又有其特殊性。如果不了解學生學習的特點,就可能使學生的學習成人化;或是只注意灌輸,把學生看作是一個接受知識的容器,被動的學習者。這些做法都有礙于學生的學習。
7.闡述有意義學習的標準和條件。
要判斷學生的學習是有意義的或是機械的,必須了解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原有的觀念的聯系(簡稱為新舊知識的聯系)的性質。新舊知識聯系的性質既受學習者原有的知識背景的影響,也受要學習的材料本身的性質的制約。
有意義學習必須具備的第一條標準是,新的符號或符號代表的觀念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的有關觀念具有實質性聯系。所謂實質性聯系,指新的符號或符號代表的觀念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表象、已經有意義的符號、概念或命題的聯系。第二條標準是新舊知識的非人為的聯系,即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有關觀念在某種合理的或邏輯基礎上的聯系,不是人為的。
有意義學習的產生既受學習材料性質的影響,也受學習者自身因素的影響。我們稱前者為有意義學習的外部條件,稱后者為有意義學習的內部條件。
(1)有意義學習的外部條件。考/試/大/有意義學習的材料本身,必須合乎這種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標準,也就是說,學習材料必須具有邏輯意義。這種邏輯意義指的是材料本身與人類學習能力范圍內的有關觀念可以建立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系。
(2)有意義學習的內部條件。從主觀條件來看:①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必須具有能夠同化新知識的適當的認知結構。②學習者必須具有積極主動地將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的適當知識加以聯系的傾向性。如果學習材料本身有邏輯意義,而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又具備了適當的知識基礎,那么,這種學習材料對學習者來說就具備潛在意義,即學習材料有了和學習者認知結構中的適當觀念建立聯系的可能性。③學習者必須積極主動地使這種具有潛在意義的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的有關舊知識發生相互作用,使認知結構或舊知識得到改善,使新知識獲得實際意義即心理意義。意義學習的目的,就是使符號代表的新知識獲得心理意義。構成意義學習的上述條件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