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選題:
1. 廖世承編寫了我國第一本《教育心理學》教科書是在 年。選D
A.1903
B.1908
C.1913
D.1924
2. 20世紀初,我國出現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學著作是1908年由房東岳譯、日本小原又一著的。選A
A.《教育實用心理學》
B.《教育心理學》
C.《教育心理大綱》
D.《教育心理統計》
3. 教—學過程的三種過程是 。選A
A.學習過程、教學過程和評價/反思過程
B.學習過程、教學過程和互動過程
C.學習過程、教學過程和思考過程
D.學習過程、教學過程和管理過程
4. 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從 60年代到70年代末為。選C
A.初創時期
B.發展時期
C.成熟時期
D.完善時期
5. 1868年,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出版了,對當時的心理學發展成果進行了總結,烏申斯基因此被稱為“俄羅斯教育心理學的奠基人”。選B
A.《大教學論》
B.《人是教育的對象》
C.《教育心理學》
D.《教育心理大綱》
4. 1903年,美國心理學家________出版了《教育心理學》,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專著。選D
A.卡列杰夫
B.廖世承
C.烏申斯基
D.桑代克
多選題:
1. 福勒和布朗根據教學所關注的焦點問題,把教師的成長分為哪幾個階段:選A.C.D
A.關注生存階段
B.關注自我階段
C.關注情境階段
D.關注學生階段
2. 教育心理研究設計應遵循的基本原則:選B.C.D
A.教育性原則
B.客觀性原則
C.系統性原則
D.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3. 以下哪些是基本的測量方法?選A.B.C.D
A.自我報告
B.直接觀察
C.測驗
D.教師或同伴的評判
4. 以下哪些是宏觀教學系統中的主要變量?選A.B.C.D
A.教學內容
B.學生特點
C.教師特點
D.教學環境
5. 描述性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選A.C
A.觀察法
B.歸納法
C.調查法
D.演繹法
名詞解釋題
16.社會本位論: 主張教育目的根據社會發展需要來確定,個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認為他的發展必須服從社會需要;他們認為社會價值高于個人價值,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符合社會準則的公民。
17.分科課程: 即從各門科學中選取最基本的內容,組成各種不同的學科,分科安排教學順序、學習時數和期限的課程。同時也相應地編寫不同學科的教科書作為學科內容的基本依據。
18.班級授課制(班級上課制): 是一種集體教學形式。它把一定數量的學生按年齡與知識程度編成固定的班級,根據周課表和作息時間表,安排教師有計劃得向全班學生集體上課。
19.講授法: 是教師通過語言系統連貫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
簡答題
20:簡述我國教育目的基本精神。即我國教育教育目的包含的幾個基本點? 建國以來,我國教育目的的表述幾經變換,但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養體、智、德、美全面發展的、具有獨立個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者。總的來說,包括這樣幾個基本點。 ①培養“勞動者”,或“社會主義建設人才”。教育目的的這個規定,明確了我國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也指出了我國教育培養出來的人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價值。 ②要求全面發展。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包括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的發展。生理方面的發展主要指受教育者身體的發育、機能的成熟和體質的增強;心理方面的發展主要指受教育者的智、德、美、體、勞幾方面的發展。 ③具有獨立個性。培養受教育者的獨立個性,也即是說使受教育者的個性自由發展,增強受教育者的主體意識,形成受教育者的開拓精神、創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個人價值。
21:研究性學習基本特點是什么?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基于自身興趣,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的核心活動是課題研究或項目探究活動。它的基本特點是: ①以項目、課題、主題或問題為探究對象與學習載體,超越嚴密的學科知識體系和書本中心; ②是一種以研究或探究為中心的實踐性學習活動,強調學生綜合實踐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 ③是重視學習過程而不是偏重結果的學習活動,強調學生經歷和體驗研究或探究的過程。
22:簡述教師勞動的特點與價值 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 教師勞動的特點:①強烈的示范性。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教育活動的這一本質,決定了教師的勞動必然帶有強烈的示范性。②獨特的創造性。教師勞動的創造性比一般勞動的創造性更具有靈活性,主要是由教育對象的特殊性和教育情景的復雜性所決定的。③空間的廣延性和實踐的連續性。學生活動的時間和空間不僅僅局限在學校,學生接受外界影響沒有時空的界限,因此教師的勞動也沒有時空的界限。 教師勞動的價值:①社會價值:教師勞動的社會價值,最突出地表現在教師對延續和發展人類社會的巨大貢獻上。②個人價值:教師勞動的個人價值首先在于這種勞動能夠創造巨大的社會價值。
23:簡述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的必然聯系。 掌握知識和發展智力的關系,一直是教學理論和實踐的一個重要問題。①智力發展依賴于知識的掌握,知識的掌握又依賴于智力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智力的發展依賴于他們知識的掌握。因為系統的知識是智力發展的必要條件,人們智力發展離不開知識和經驗。人們的智力是人們掌握知識的必要條件。②引導學生自覺地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才能有效地發展他們的智力。通過傳授知識來發展學生的智力是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但是,知識不等于智力,一個學生知識的多少并不一定能標志他的智力發展的高低。③防止單純抓知識或只重能力發展的片面性。
論述題:
24.發揚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德育原則的涵義及在實踐中貫徹該原則的基本要求。 發揚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依靠和發揚他們自身的積極因素去克服他們品德上的消極因素,實現品德發展內部矛盾的轉化。 貫徹發揚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原則的基本要求如下: ①“一分為二”看待學生。正確了解和評價學生是正確教育學生的前提。有的教師不能有效地教育學生,往往是因為不能以“一分為二”和發展的觀點看待學生。 ②長善就失,通過發揚優點來克服缺點。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學生,為教育學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要促進他們的品德發展,根本的一點在于調動其積極性,引導他們自覺地鞏固發揚自身的優點來抑制和克服自身的缺點,才能養成良好的品德,獲得長足的進步。 ③引導學生自覺評價自己、進行自我修養。學生的進步,固然需要教師起主導作用,引導他們長善救失,但主要靠他們自我教育、自覺發揚優點來克服缺點。
案例分析
25.案例一,中國老師奉行的是學科課程論,學生主要是學習間接經驗,將學生看作是接受知識的容器,雖然學生一次學會畫蘋果,可未明白其實質。所奉行的教育方法是傳授接受法,這種教學方法有助于學生了解知識和掌握知識,但學生失去主動性,只是被動接受所學。 通過以上案例可以說明我們現在奉行的教育方法是傳授接受法是存在一定的弊端.那么我們可以在傳授熱受法的基礎上再增加一些活動課程.活動課程也稱兒童中心課程或經驗課程,即以兒童活動為中心來組織教學過程。這種理論認為,課程應是一系列兒童自己組織的活動,兒童通過活動獲得經驗,從中培養學習興趣,學會獨立解決問題,鍛煉能力。它重視學生的主動性和發展學生的個性,注意學生的動機和興趣,強調經驗,但違背了教學認識規律,排除了人類積累的間接知識的系統學習暴露了它致命的弱點。 對于活動課程和學科課程之間的聯系就在于:一是“補充說”,認為活動課程是學科課程的補充,在我國的課程結構中,應以學科課程為主,活動課程為輔,二者相輔相成,共同完成育人的功能。二是“對立說”,認為活動課程和學科課程有本質的不同,是根本對立的兩種課程形態,如果簡單地把二者之間的關系理解成相互“補充”,就容易導致“活動課程學科化”。三是“發展說”,認為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并不對立,而是具有歷史邏輯的統一性;活動課程是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是對學科課程的超越;活動課程實質上包含學科課程,活動課程可以說是學科課程的一種整合形態,活動課程就是以活動這種特殊形式把學科課程有機地整合起來.這樣可以達到學習和活動互動起來從而達到真正的教學目的.
26.案例二:什么是說服法?運用說服法進行德育有哪些基本要求? 說服是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使學生提高認識、形成正確觀點的方法。說服包括:講解、談話、報告、討論、參觀等。運用說服要注意以下幾點要求:①明確目的性;②富有知識性、趣味性;③注意時機;④以誠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