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A【解析】感知覺、記憶、思維、想象等是人對事物的認知過程。
2.A【解析】感覺和知覺是人生最早出現的認知過程,是其他認知過程的基礎。
3.D【解析】“這兒有個蘋果。”體現個體的感知覺。“真香!”體現的是想象。“我要吃!”體現的是需要。“這是什么?”體現的是思維。
4.C【解析】兒童心理發展的過程都是從簡單、具體、被動、零亂朝著較復雜、抽象、主動和成體系的方向發展,其發展趨勢和順序大致相同。
5.C【解析】新生兒對不同的聲調,聲音的純度、強度、持續時間等有不同的反應。
6.C【鷦析】注意不是獨立的心理過程,是影響心理過程的一種心理現象。
7.B【解析】同窗情是情感方面的,是情緒記憶。
8.A【解析】題干為想象的定義。
9.C【解析】幼兒心理活動的無意識性是受情緒左右的,這主要是情緒的作用。
10.D【解析】這不是記憶,是幼兒對一種普遍性的認識,屬于思維。
11.D【解析】學前兒童的思維能力不強,常不能用客觀邏輯進行思考。
12.B【解析】這是幼兒對熟悉的事物進行的概括,是在自己的生活情景之內進行的概括。
13.A【解析】學前兒童言語的發展是理解在先,表達在后。
14.B【解析】能正確地叫“阿姨”不屬于語音意識的產生。
15.C【解析】兒童語法結構變化不包括副詞運用。
16.D【解析】喜歡成人的接觸等反映了兒童的社會性需要。
17.D【解析】幼兒期性格的典型特點是活潑好動、喜歡交往、好奇好問和模仿性強。
18.D【解析】放任型親子關系容易產生這一種不良品質,這類家庭中容易出現自命不凡的孩子。
19.B【解析】自我體驗是一個人通過自我的評價和活動產生的一種情感上的狀態。如自尊心、自信心、羞愧感等。
20.B【解析】同齡人的相互作用對兒童同情等能力的形成起著決定作用。
二、填空題
1.穩定性 可變性 穩定性 可變性
2.言語
3.3歲
4.自我中心言語
5.思維方式
6.環境的影響 成人的培養
7.強度 平衡性 靈活性 指向性
8.民主型 專制型 放任型 民主型
9.生理 社會
相關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