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大學實踐教學
一、判斷、選擇
1、實踐教學在學術活動方面屬于實踐活動,但從整個教學目的看,仍然屬于認識活動范疇。
2、大學實踐活動是指大學生除了課堂理論學習之外的各種實踐環節。
3、大學實踐教學則是指高等學校根據其培養目標的要求,組織和引導學生參與各種實踐環節并使大學生從中接受教育、培養綜合素質的一類教學活動。
4、實踐教學目標體系——首先,應構建整體的綜合實踐能力培養目標;其次,將整體實踐教學目標細化、分解、明確各階段目標和各具體環節的目標;最后,每一目標又要具體分解到這一階段的不同實踐教學環節中去。
5、實踐教學內容體系——基礎性實踐教學環節(包括基本實驗和基本技能訓練);職業性實踐教學環節(核心是實習實訓);研究性實踐教學環節(探索性實驗、課程設計);社會性實踐教學環節(社會調查、學生社團、志愿服務)和創新性實踐教學環節。
6、設計性實驗教學——是由教師指定課題或學生自擬課題,根據所學內容確定實驗方案,選擇實驗方法和步驟,選用儀器設備,獨立操作完成實驗的過程。
7、實用技能形成的過程包括——認知階段、聯結階段、自動化階段。
8、目前,一般用生成子表征實驗操作技能。
9、批閱實驗報告是實驗教學的延續。
10、實驗考核的方法——筆試、操作考試、平時考核。
11、實驗教學成了理論教學的附庸或輔助手段。
12、實習實訓的意義——培養學生基本技能的主要方法;了解職業狀況、形成職業素養的有效途徑;高校與用人單位建立合作關系的重要平臺;提高學生就業率的有效手段。
13、學年論文——是指在一定學年或一門課程范圍內進行論文寫作或技術設計的初步訓練。
14、學年論文由于具有習作的性質,需要教師較多的制定和幫助,主要體現在研究方法上,不能過多的為學生解決具體問題。
15、畢業論文的教學組織分為三個階段——選題指導;過程指導;審查、評定與答辯。
16、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包括——實踐中的認識過程和實踐中的服務過程。
17、社會實踐活動的一般類型——社會調查、學生社團、勤工儉學、志愿服務。
18、我國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始于上世紀80年代,主要以學生課外興趣小組為組織形式,但不系統。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