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大學教學質量管理
一、判斷、選擇
1、教師工作要素管理——教師教學工作質量管理、學生學業質量管理、教務工作質量管理。
2、教學進程環節管理——制訂計劃、運行監控、檢測評估、總結提高。
3、教學計劃——由學校的有關職能部門面向全校的所有教學單位制訂的,正是通過教學計劃才將學校的所有工作和生活組織起來。
4、教學大綱——是由任課教師針對某一課程的實施情況而制定的具體規劃,舊中國稱之為“學科課程標準”。
5、具有高校教師資格的在編專業教師中,碩士學位獲得者和博士學位獲得者的比例占專業教師總數的一半以上,具有講師及以上職務或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參加崗前培訓并取得合格證的教師占專業教師總數的95%以上,教授、副教授近三年內均曾為本科生授課,教師的教學水平高,教師的科學研究能夠明顯促進教學成效。
6、四項經費——本??茦I務費、教學差旅費、體育維持費、教學儀器設備維修費應占學費的比例超過30%。
7、必修課應用多媒體技術授課的時數不低于15%;雙語授課課程比例不低于10%;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課程占實驗課程總數的比例不低于80%。
8、體質健康標準合格率不低于97%;應屆畢業生的年底就業率不低于80%。
9、顧客導向原則——指高等學校中接受教育教學服務的對象,包括學生、家長、教育官員、高一級學校、用人單位、社會和勞動力市場等。
10、質量管理小組——最早出現在日本,是指從事各項工作的教職員工有意識的組織起來,發揚集體主義精神,發現并解決工作現場中所遇到的各種質量問題。
11、戴明環模式(PDCA)——質量管理和質量改進按照計劃、執行、檢查和處理的順序循環往復,以進入一個科學的邏輯運作過程,最終提高管理質量。
12、全面質量管理系統的五個關鍵要素——起聯合作用并普遍承諾的共同愿景;以消費者為導向的戰略和過程;以工作團隊為中心的組織架構;富有刺激性和挑戰性的組織目標;進行系統的日常管理的技術方法。
13、學校教學全面質量管理的三個基礎——文化、承諾和溝通。
14、大學教學質量監控的ISO9000模式包括教學質量管理體系建設與教學質量管理體系運行和改進兩個環節。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