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教育學試題及答案(七)
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多選、錯選、不選均不得分。每小題2分,共30分。)
1.戰國后期,我國出現的具有世界影響的教育文獻是( )
A.《中庸》
B.《大學》
C.《孟子》
D.《學記》
2.我國實施的第一個近代學制是( )
A.壬寅學制
B.癸卯學制
C.壬戌學制
D.癸丑學制
3.主張“紳士教育”的教育家是( )。
A.裴斯泰洛齊
B.盧梭
C.康德
D.洛克
4.教育的相對獨立性主要是指教育( )。
A.可以超越社會歷史而存在
B.不受生產發展制約
C.對政治經濟有促進作用
D.有自身的特點和規律
5.“因材施教”這一教育原則的依據是人身心發展的( )。
A.階段性
B.個別差異性
C.順序性
D.不均衡性
6.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針對教育目的提出( )。
A.社會本位論思想
B.個人本位論思想
C.社會效益論思想
D.教育無目的論思想
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子的名言說明教師應該具備( )。
A.忠于職守的品德
B.團結協作的精神
C.人際交往的能力
D.良好的道德修養
8.教師首次被列入“專家、技術人員和有關工作者”類別的文件是( )。
A.《關于教師地位的建議》
B.《國際標準職業分類》
C.《教師資格條件》
D.《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
9.提出“教師一方面要貢獻出自己的東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綿一樣,從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學中吸取一切優良的東西,然后再把這些優良的東西貢獻給學 生”的教育家是( )。
A.列寧
B.加里寧
C.蘇霍姆林斯基
D.陶行知
10.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態度與能力的課程是( )。
A.基礎型課程
B.拓展型課程
C.研究型課程
D.發展型課程
11.在中國古代社會中,被作為教學的基本教材和科舉考試依據的是( )。
A.四書五經
B.六藝
C.七藝
D.八股文
12.智力是指人們的認識能力,其核心是( )。
A.注意力
B.觀察力
C.思維力
D.想象力
13.集體教育和個體教育相結合的德育原則是下列哪位教育家的成功教育經驗?( )
A.馬卡連柯
B.加里寧
C.烏申斯基
D.贊可夫
14.學校開展德育工作的基本途徑是( )。
A.共青團、學生會組織的活動
B.課外校外活動
C.思想政治課和其他學科教學
D.班主任管理工作
15.每個學生在所屬的班集體中都能找到適合于自己的角色與活動,因此,班集體有利于訓練學生的( )。
A.群體意識
B.社交能力
C.自我教育能力
D.合作能力
相關試題:
在線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