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論述題
1.答:農業社會是人類進入的第一個文明社會,是指通過原始社會末期的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從原始的漁獵采集方式中分化出來的以農耕為主的社會形態。農業社會的基本特征有:生產工具已經從新舊石器轉變為手工的金屬工具;第一產業——農業已經形成,并成為主導性或支柱性的產業;物質生產和生活資料除了滿足人們的日常需要之外,還有了越來越多的剩余,出現了私有制;社會日益分化為兩個對立的階級,階級壓迫和階級斗爭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由原始的無差別的平等轉變為人身依附甚至是直接占有關系;人們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孕育產生了古代的哲學、科學、文學、藝術、道德倫理以及古代宗教等,產生了一些古代文明古國。與農業社會的基本特征相適應,農業社會的教育有以下一些特征:
(1)古代學校的出現和發展;(2)教育階級性的出現和強化;(3)學校教育與生產勞動相脫離。
2.答:(1)教育目的的內涵: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達到的預期結果,反映對教育在人的培養規格標準、努力方向和社會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狹義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會(國家或地區)為所屬各級各類教育人才培養所確立的總體要求。廣義的教育目的是指對教育活動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領域(也有人稱目標領域),含有不同層次預期實現的目標系列。其結構層次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為:教育目的——培養目標——課程目標——教學目標等,各位次名稱的含義及所產生作用的特點既有相同性,也有各自的獨特性。它不僅標示著一定社會(國家或地區)對教育培養人的要求,也標示著教育活動的方向和目標,是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
(2)教育目的對教育活動質的規定性:教育目的對教育活動的社會傾向和人的培養具有質的規定性,主要表現在:一是對教育活動的質的規定性,即規定教育“為誰培養人”、“為誰(哪個社會、哪個階級)服務”。這種質的規定性在于明確教育進行人才培養的社會性質和根本方向,使其培養出與一定社會要求相一致的人;二是對教育對象的質的規定性,主要體現為兩方面:一方面規定了教育對象培養的社會傾向,即要使教育對象成為哪個階級、哪個社會的人,為哪個階級、哪個社會服務;另一方面規定了培養對象應有的基本素質,即要使教育對象在哪些方面得到發展,應養成哪些方面的素質等,正是教育目的對教育活動所具有的這種質的規定性,使它自身對各種教育活動的要求具有很強的原則性,成為社會把握教育活動及人才培養性質和方向的根本所在。
總之,教育目的對教育活動所具有的質的規定性,說明教育目的作為培養人的總體要求,總是內在地決定著教育的社會性質和教育對象發展的素質,反映一定社會發展的需要。
五、應用題
答:1.學生身心發展的特征與課程變革:學生身心發展的特征表現為整體性、連續性、階級性和個別差異性。課程變革要體現學生品德、才智、審美、體質發展的整體性。學生身心發展的整體性,對課程變革又深刻的影響。它要求課程變革的目標要考慮身心發展的全面性與完整性,不能忽視任何一個方面。課程變革要整體性地考慮,各門課程要互相協調,注重課程結構的整體優化。學生身心發展又呈現連續性和階段性。學生的身心發展是一個持續不斷而又漸進的過程,但又體現出一定的階級性。因此課程變革要兼顧其身心發展的連續性和階段性的特點。學生身心發展具有個別差異性,這就要求課程變革時要考慮課程結構的靈活性,既設置必修科目,也需要設置一定的選修
科目,以適合不同學生的興趣和需要,促進他們的個性和諧發展。
2.學生需要與課程變革:課程對學生發展的效果,取決于學生內部的選擇必須同學生的內部條件結合,使學生產生掌握教學內容的生動活潑的能動的思維與活動。
3.課程變革著眼點——最近發展區:最近發展區是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的一個概念。他認為在進行教學時,必須注意到學生有兩種發展水平。一是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二是即將達到的發展水平。維果茨基把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稱為“最近發展區”。可以說,正是有待發展的處于未完成狀態的心智功能是最能敏感地接受教育的影響。因此也是最有效地施加影響的發展區。所以。課程應當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去選擇課程內容,實現新的發展,從而創造出一個新的“最近發展區”,然后再著眼于這個新的發展區去選擇課程內容。
試題推薦:
歷年真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