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上半年教資面試真題及答案匯總>>】【在線真題庫>>】
2021上半年高中地理教師資格證面試考試已結束,233網校更新了本次考試真題及答案,供各位考生參考!
1.題目:地球公轉與季節
2.內容:
地球自轉的同時也在圍繞太陽公轉,因此,地球運動是這兩種運動的疊加。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可用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關系來表示。過地心并與地軸垂直的平面稱為赤道平面,地球公轉軌道平面稱為黃道平面。赤道平面與黃道平面之間存在一個交角,叫黃赤交角。目前的黃赤交角是23°26'。
地球在公轉的過程中,地軸的空間指向和黃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的時期內可以看作是不變的。因此,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不同位置,地表接受太陽垂直照射的點(簡稱太陽直射點)是有變化的(圖124)。太陽直射的范圍,最北到達北緯23°26',最南到達南緯23°26’。北半球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陽直射在北緯23°26',之后太陽直射點逐漸南移。到了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陽直射赤道。冬至日(12 月22日前后)太陽直射在南緯23°26',之后太陽直射點逐漸北返。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陽直射赤道。到了夏至日,太陽再次直射北緯23°26'。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往返運動,稱為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陽輻射能量,因時因地而變化。這種變化可以用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來定性地描述。晝夜長短反映了日照時間的長短;正午太陽高度是-日之內最大的太陽高度,反映了太陽輻射的強弱(圖1.25)。

從晝夜長短的變化來看,自春分日至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也是北半球獲得日照時間最長的季節。在此期間,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大于夜長,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
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也是北半球獲得日照時間最短的季節。在此期間,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小于夜長,緯度越高,晝越短,夜越長。南半球則相反。
在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各地晝夜等長,獲得日照時間相等,都是12小時。
從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來看,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太陽輻射最強;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太陽輻射最弱。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太陽輻射最強;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年中的最小值,太陽輻射最弱。春分日和秋分日,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南北半球太陽輻射強度相當。
綜上所述,除赤道以外,全球同緯度地區,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太陽輻射也隨季節變化呈現有規律的變化,形成了四季。從天文含義看四季,夏季是一年內白晝最長、太陽高度最高的季節,也是獲得太陽輻射最多的季節;冬季是一-年內白晝最短、太陽高度最低的季節,也是獲得太陽輻射最少的季節;春季和秋季是冬、夏兩季的過渡季節,獲得太陽輻射居中。
為了使季節劃分與氣候變化相符合,現在北溫帶的許多國家在氣候統計上一般把3、4、5三個月劃分為春季,6、7、8三個月劃分為夏季,9、10、11三個月劃分為秋季,12、 1、 2三個月劃分為冬季。南半球與北半球的季節正好相反。
3基本要求:
(1)要求配合教學內容有適當的板書設計。
(2)教學中要有學生參與的環節。
(3)講清楚地球公轉和四季五帶形成的關系。
(4)試講時間控制在10分鐘以內。
參考解析:
一、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同學們,大家都知道一年分為四個季節,春、夏、秋、冬,每一年都這么循環交替著,那么,哪位同學知道為什么會產生四季呢?還有,我們是處于溫帶,大家一定也聽過寒帶和熱帶,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四季和五帶的劃分。
二、新課教學
1.四季劃分
展示地球公轉軌道示意圖,引導學生回顧之前所學,在圖中找到二分二至日所處位置及判斷依據。(地球公轉方向為自西向東。在二至日時,北半球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春分和秋分日,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根據公轉方向和二分二至日位置判斷春分和秋分日)
利用板畫,繪制出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軌跡,同時展示全球晝夜長短變化動態示意圖。
并提出疑問:在二分二至日時,北半球的晝夜長短有何規律?在季節變化過程中北半球晝夜長短如何變化?組織學生以地理學習小組為單位,在5分鐘之內,結合太陽回歸運動軌跡圖.
合作探究,總結出晝夜長短變化特點
2五帶劃分
展示《黃赤交角與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在地圖上畫出五帶的分布,思考:不同熱量帶陽光直射情況、獲得的陽光熱量情況分別是怎樣的?
補充:全球不同緯度地區;太陽輻射從低緯度向高緯度呈有規律的遞減;據此可劃分為五帶。
三、鞏固應用
對學生進行隨堂檢測。展示題目: 6月15~16日期間,某科考隊員在觀察站拍攝一張多次曝光處理得到的照片,照片中該地太陽一直沒有落山。提出疑問:該地處于什么季節?晝夜長短情況如何? (該地位于北半球的夏季,處在極晝狀態)
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地球公轉的概況及其地理意義。
作業:課后繪制地球公轉示意圖,思考黃赤交角的變化會對五帶產生哪些影響。
五、板書設計:
地球公轉與季節
四季劃分
五帶劃分
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
1.題目: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
2.內容:
3.基本要求:
(1)試講約10分鐘;
(2)講明地球的內部結構
(3)注意運用所給的圖片信息
(4)進行適當的板書
一、情境導入
利用蛋糕切面構造創設情境,引入地球的內部結構。我們想知道蛋糕內部可以把蛋糕切開,提出要了解地球的構造,我們應該如何做,引入地球的內部結構
二、借助書本,了解地球內部結構的探尋方法
展示圖片,翻看書本,歸納地震波的分類和特點地震波分為橫波和縱波,橫波速度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縱波速度快,能在固、液、氣中傳播。
二、利用圖片,找出兩個不連續面
展示橫波和縱波在地球內部的傳播狀態的變化圖提問:為什么橫波和縱波速度開始同時加快,這個距離地表的距離有多少km?
提問:當橫波消失,縱波速度變緩的時候,發生在底下的多少km處?引出第三個不連續界面,古登堡界面 ,距離地表290m0處,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線。
三、小組討論引出軟流層
1、軟流層在什么地方軟流,層位于地幔的上頂部,是我們巖漿的主要成分
2.比較地殼和巖石圈誰的范圍更大?巖石圈包括什么?
四、鞏固小結
請同學們動手畫一畫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
五、布置作業
學習了《地球的結構》之后,大家回家觀看電影《地心歷險記》,下節課分享。
板書設計:略
試講題目:《人口的遷移》
1.題目:人口的遷移
2.內容:
所謂人口遷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國際或本國范圍內發生改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遷移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人口遷移按照是否跨越國界可分為國際人口遷移和國內人口遷移。
國際人口遷移是指人口跨國界并改變住所達到一定時間(通常為1年)的遷移活動。19世紀以前,國際人口遷移的總特點是以集團性、大批的移民為主。例如15—16世紀,歐洲進行殖民主義擴張,引發了7000多萬歐洲人遷移到以美洲和大洋洲為主的國家和地區,這些人口遷移在客觀上開發了新大陸、傳播了工業文明,也改變了人種的空間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國際人口遷移表現出新的特點:人口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定居移民減少,短期流動的人口增多,歐洲由人口遷出地區變為人口遷入地區,主要是西歐經濟發展較快,吸引了大量移民;拉丁美洲由人口遷入地區變為遷出地區,大量人口流向美國,加拿大和西歐。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亞和北非石油輸出國也從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人員。
國內人口遷移是指在一國范圍內,人口從一個地區向另一個地區移居的現象,我國古代的人口遷移,深受統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博,由于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的,頻繁的戰爭以及自然災害等影響,人民難以維持安居樂業,不得不背井離鄉大批遷移。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國內人口遷移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從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由于國家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和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國內人口遷移主要是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受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影響,人口遷移的流量增大,流向也發生了明的變化。
讀圖思考:新中國成立到1986年與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比,我國人口遷移的主要流向有什么變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貿易的往來和交通條件的日益便利,我國的人口遷移不僅數量增加,而且頻率加快,使各地區人們的交往更加密切。人口遷移在調節人口空間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強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進經濟發展和縮小地區差異等很多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活動
(1)你的祖籍在哪里?如果你的家庭有跨省界(國界)移動的歷史,請說一說每一次移動給家庭帶來的影響。
(2)近年來,我國有一些科技人員、工人、農民遷往東南沿海地區定居,這些人口遷移對遷出地和遷入地產生的影響是否相同?為什么?
3.基本要求:
(1)要求配合教學內容有適當的板書設計。
(2)教學中要有學生參與的環節。
(3)試講時間在10分鐘之內。
(4)講清楚人口遷移的影響。
一、導入新課
視頻引入:播放“春運”的畫面,談談感受并導入新課。
二、新課教學
1.人口遷移的概念
老師提問:“春運”時,這些人的移動是人口流動,還是人口遷移?請學生閱讀課文該部分的第一自然段并思考:
(1)人口遷移的意思?
(2)人口遷移應滿足什么條件?
(3)哪些屬于人口遷移?
2.展示圖片?!按笈鞲珉y民向美國遷移”,“涌至廣東打工的人口”。
設置疑問:以上兩張圖片中,第二張圖片為什么不屬于人口遷移?
2.人口的遷移的分類
活動一:國際人口遷移。
教師出示圖片“15—19世紀的世界人口大遷移”、“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的人口遷移”,閱讀圖片,并自學課文第四自然段回答下列問題:
(1)什么是國際人口遷移?
(2)國際人口遷移的兩個階段、遷移特點、遷出(入)地、遷移原因及其意義。
活動二:國內人口遷移。
出示圖片“1949年以來我國國內人口遷移的主要流向”,閱讀圖片,并自學課文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什么是國內人口遷移?
(2)國內人口遷移的階段、遷移原因、遷移方式、遷移方向、遷移規模、遷移目的等。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現在人口流動和人口遷移現象很普遍。那么,人口遷移對我國遷出地和遷入地分別產生什么意義呢?
3.人口遷移的影響
閱讀課本活動,回答問題。
(1)你的祖籍在哪里?如果你的家庭有跨省界(國界)移動的歷史,請說一說每一次移動給家庭帶來的影響。(學生回答,教師評價)
(2)近年來,我國有一些科技人員、工人、農民遷往東南沿海地區定居。這些人口遷移對遷出地和遷入地產生的影響是否相同?為什么?
三、小結作業
談論:為什么現在這么多人向國外移民?
課下搜集材料進行分析:有哪些因素會影響人口的遷移?
【板書設計】略
1.題目:《鄉村的土地利用》
2:內容
3.基本要求
(1)教學過程須有提問環節,并作出適當提問;
(2)配合具體案例進行講解i師
(3)試講時間約為10分鐘。
一、情景導入
1:播放《黃土高天》畫面并大概介紹內容。
2.導入鄉村和城鎮內部的土地都是如何利用的呢?。
二、新課講授
(一)閱讀教材,自主探究
1.學生閱讀教材內容,結合出示的圖片(浙江蘭溪諸葛村的村落內部空間結構示意圖)分析相關問題。
問題設置:鄉村的土地利用是怎樣的?
總結歸納:鄉村是以農業經濟活動為主的地區。
2.展示各種農業用地圖片,問題:農業用地有哪些類型?分布在哪里?。
總結:農業用地可分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類型。且農業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圍。
3.結合課本和生活經驗,小組討論:除了農業用地和居住之外,鄉村發展還會有哪些土地類型?分布特點是什么?
總結:發展到一定規模,村落出現了一些滿足居民社會需求的公共設施,以提供祭祀、聚會、娛樂、商業、醫療、教育等多種服務。村落內部土地利用出現了簡單的分化,以公共服務設施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環繞分布。
三、鞏固提高
分析實例一茶峒,以此鞏固提高。
四、總結體會
學生談談自己的收獲和體會。
五、課后作業
課下收集其他古鎮的土地利用分布圖,下節課交流。
五、板書設計:略
1.題目:《全球氣候變化》
2.內容:
基本要求:
(1) 教學過程須有提問環節,并作出適當提問
(2)創設情境進行教學
(3)試講時間約為10分鐘。
一、導入
教師展示電影中的片段,氣候學家杰克.霍爾指出: " 溫室效應帶來的全球暖化將引發地球空前的災難一冰期時代開始?!?而影片的后續發展也證明了這一點,不僅在電影中這種預見被證實,現實中也一樣被證實。
二、新課講授
1.圖片展示2008年我國暴風雪后的圖片,讓學生談談感受。
2.圖片展示1951—2005年全球平均氣溫變化圖
在近30年的時間中氣溫上升的速度明顯加快,是人類的那些行為可以產生了這種結果?并制定出相應的應對措施,記錄到學案上。
教師提問: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是有利的還是不利的呢?
學生活動:小組辯論(學案及教材上的資料)
總結:全球氣候的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不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只是目前來說弊大于利。既然我們無法逆轉氣候的變化,我們應該如何應對氣候的變化呢?
三、小結作業
總結今日所學,讓學生談談收獲并呼吁保護環境
搜集資料為了保護環境我國做出來哪些措施,并在下節課分享
四、板書設計:略
1.題目:《喀斯特地貌》
2.內容:
3.基本要求:
(1)教學過程須有提問環節,并作出適當提問;
(2)配合板圖進行講解;
(3)試講時間約為10分鐘。
一、圖片導入
1.展示地下溶洞的照片和視頻。
2.提問大家看到這些場景的感受,想不想了解這種地貌類型的形成規律。
二、新課講授
(一)自主閱讀,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外觀特點
1.學生自主閱讀課本,找出喀斯特地貌的概念,以及這種地貌中主要的巖石是什么?
2.展示我國巖石的種類分布,小組討論,這種巖石的主要分布區域是?
學生討論后回答,師生共同總結。
(二)教師展示視頻,學生探究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原因。
學生自由發言,老師提示可以從地上,地下兩個方面來總結答案。
學生根據視頻,分組討論,談一談自己是如何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理的,和流水的哪一 種特性有關?
學生回答后,師生總結喀斯特地質條件:雨水易向地下滲透;巖石頂部多裂隙,巖石中的碳酸鈣與降雨中的硫化物產生反應,是一種流水的溶蝕作用形成的。
三、鞏固提高
播放《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介紹短片》,帶領學生領略喀斯特地貌的奇幻壯麗
四、總結體會
請學生評價自己本節課的表現,談談自己的收獲和體會。
五、課后作業
調查自己省是否存在喀斯特地貌,并搜集相關資料在下節課分享交流。
六、板書設計:略
1.題目:《南亞的人口與經濟》
2.內容:
3.基本要求:
(1)教學過程須有提問環節,并作出適當提問;,
(2)配合板圖進行講解;
(3) 試講時間約為10分鐘。
一、圖片導入
1.圖片展示印度景點的照片。
2.讓學生猜測這是哪個地方,談談大家對印度的映象。
二、新課講授
(一)自主閱讀,了解南亞的位置
1.展示世界地圖,讓學生觀察南亞的位置,以及南亞的國家有哪些。
學生思考回答,老師進行補充總結。(南亞位于亞洲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中、西段以南及印度洋之間的廣大地區。它東瀕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南亞區域內的國家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蘭卡、尼泊爾、不丹和馬爾代夫。)
2.學生自主閱讀,找出南亞人種和人口分布特點。
師生共同總結。(南亞是亞洲和世界人口稠密區之一,居民種族和民族構成較復雜,以白種人為最多,次為混血人種和少數黃種人。)
(二)視頻引入南亞經濟特點
1.播放關于南亞的紀錄片,請同學同桌里討論后說出南亞的氣候類型以及主要種植作物。
學生自由發言,老師進行引導總結。(南亞主要位于熱帶,氣候類型主要是熱帶季風氣候,氣候的特點是雨熱同期。)
2.展示印度的地圖,找出印度主要產業中心,找出印度的“硅谷”。
三、鞏固提高
播放印度的舞蹈和文化習俗視頻,請同學進行觀看。
四、總結體會
請學生評價自己本節課的表現,談談自己的收獲和體會。
五、課后作業
請同學們下課查找資料找出現在印度的人口問題,下節課進行分享。
六、板書設計:略
1.題目:《大氣污染與酸雨》
2:內容:
3.基本要求:
(1)教學過程須有提問環節,并作出適當提問;
(2)配合板圖進行講解;
(3)試講時間約為10分鐘。
一、圖片導入
展示北京霧霾天氣圖片,酸雨腐蝕建筑物的圖片。
讓學生討論,談談自己的感受
二、新課講授
(一)自主閱讀,大氣污染的概念和種類
1.學生自主閱讀課本,找出大氣污染概念。
2.什么指標可以形容大氣污染的嚴重程度,可吸入顆粒物增多會有哪些危害。
(二)視頻探究酸雨的成因和危害
1.播放酸雨形成的視頻,提問學生什么是酸雨,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質包括哪些。
2.小組討論得出酸雨的形成過程。
三、鞏固提高
討論我們可以如何預防大氣污染和酸雨的形成。
四、總結體會
請學生評價自己本節課的表現,談談自己的收獲和體會。
五、課后作業
調查自己省是否存在酸雨危害,并搜集相關資料在下節課分享交流。
六、板書設計:略
面試題庫>>教師資格證面試題庫免費刷(各科目)
考后關注>>2021上半年教師資格證面試成績查詢時間、入口
教師資格證面試如何快速通關?233網校還原面試情景現場,助你一舉攻下“結構化面試+試講+答辯”三大內容,實戰通關!試聽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