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精神障礙與心理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重視心理衛生是防治本病的首要措施。由于精神障礙是多種致病因素作用的結果,因此在防治過程中并不排除應用藥物或到相關醫院系統治療。
但是重視各種形式的心理治療,將對疾病的恢復和預防起積極的促進作用,尤其是防治復發的效果更好。
(一)采取綜合措施,保障小學生身心健康
學校應廣泛開展心理衛生工作,普遍提高小學生的心理素質,增強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要特別重視自幼培養小學生的良好心理品質。嬰幼兒和小學階段是個性形成的關鍵時期,家庭和學校教育如果可以塑造出合乎理想的心理品質,會極大地增強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從而有利于保持學生的身心健康。
(二)精神障礙的心理治療原則
心理治療原則種類很多,可根據不同病情采取適宜的療法,但必須同時重視生物、心理、社會這三個方面的因素。這就是祛除病因,消除不良情緒,恢復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建立新的心理平衡機制,提高社會適應能力;與此同時,鼓勵患者依靠自身的能力,調整心理和生理的平衡,改變原來因心理平衡失調而造成病理改變的惡性循環,建立有利于身心復原的良性循環。目前廣泛采用的心理治療有以改變認知為手段的領悟療法、疏導療法;對不健康行為實施矯正的行為療法;使用儀器反饋生理信息,以幫助患者用意念調整生理功能的生物反饋療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