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B【解析】“中華民國”成立后,教育部公布的小學校令規定初等小學校招收6歲兒童入學,修業年限為4年。
2.C【解析】教育心理起源論的代表人物是美國教育家孟祿,他認為教育產生于兒童對成人的無意識的模仿。
3.A【解析】略。
4.D【解析】略。
5.D【解析】小學教育是義務教育,應該為每個適齡兒童提供均等的就學機會,體現出普及性。
6.B【解析】略。
7.B【解析】操作性行為主要受強化規律的制約。兒童做對了某件事后得到成人的物質獎勵或表揚屬于正強化。
8.C【解析】沖動型認知方式傾向于很快地檢驗假設,且常常出錯。
9.A【解析】根據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可知,個體根據家庭、社會的期望和要求而行事,不考慮行為所產生的直接和明顯的后果,這屬于道德的前習俗水平。
10.D【解析】略。
11.C【解析】略。
12.C【解析】略。
13.B【解析】動機具有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強化功能,所謂的激活功能是指動機會推動人們產生某種活動,使個體由靜止轉化為活動狀態。
14.D【解析】“習”和“溫”是復習,鞏固的意思,因此體現的是教學的鞏固性原則。
15.B【解析】略。
二、簡答題
1.【答案要點】(1)加強綜合性,突出課程的整體教育功能。設置綜合學習活動,加強學科間知識的整合,有利于課程的綜合化、多樣化。
(2)加強實踐性,突出學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合作學習。強調小學生的主體性,以學生為發展中心,突出學校學習與學生經驗的聯系,明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3)加強彈性,體現課程的適應性。在嚴格執行國家課程計劃的同時,給地方和學校一定的自由空間,依據本地區和本校實際情況決定本校課程方案。
2.【答案要點】(1)教育科學研究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和發展的有效途徑。
(2)教育科學研究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前提。
(3)教育科學研究是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可靠保證。
(4)教育科學研究是繁榮教育科學、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科學理論體系的實踐基礎。
3.【答案要點】心理健康至少應包括兩層含義:一是無心理疾病;二是具有一種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態。“無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條件,心理疾病包括各種心理及行為異常的情形。具有“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態”則是從積極的、預防的角度對人們提出要求,目的是要保持和促進心理健康,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傾向,使心理處于最佳的發展狀態。所以,所謂心理健康就是一種良好的、持續的心理狀態與過程,表現為個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積極的內心體驗,良好的社會適應,能有效地發揮個人的身心潛力以及作為社會一員的積極的社會功能。
4.【答案要點】(1)學習動機的培養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①利用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的互動關系來培養學習動機。
②利用直接發生途徑和間接轉化途徑來培養學習動機。
(2)學習動機的激發可以有以下幾種途徑:
①創設問題情境,實施啟發式教學。
②根據作業難度,恰當控制動機水平。
③充分利用反饋信息,妥善進行獎懲。
④正確指導結果歸因,促使學生繼續努力。
5.【答案要點】綜合實踐活動的具體內容是由每一所學校根據實際充分發揮其創造性而確定的,國家不會也不應當像對待各學科那樣規定綜合實踐活動的具體內容。各學校在確定綜合實踐活動內容的時候需遵循下列原則:
(1)尊重每一個學生的興趣愛好與特長。綜合實踐活動關注的焦點是:學生關心什么,對什么感興趣,哪些真正是學生的問題或課題。學生不是為學科而存在,恰恰相反,學科應植根于學生的生活課題。幫助每一個學生確定自己的課題,運用體現其個性特征的方式展開深度探究,對世界獲得自己的獨創性理解,這是綜合實踐活動的主旨所在。
(2)體現每一所學校的特色。對任何一所學校而言,綜合實踐活動是其學校文化的有機構成,集中體現了學校特色。因此,綜合實踐活動內容的選擇應立足于每一所學校的特色,并使其成為特色學校建設的重要環節。
(3)反映每一所學校所在社區的特色。學校所在社區的特色是一所學校的特色得以形成的重要基礎。綜合實踐活動要善于挖掘社區中的課程資源和研究課題,引導學生把自己成長的環境作為學習場所,在與社區的持續交互作用中,在不斷理解社區中健康發展。
(4)善于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選取探究課題。日常生活在學生發展中的作用絲毫不亞于學科知識。尊重學生的日常生活,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選取自己感興趣的課題或問題進行探究,努力把學科知識與日常生活整合起來,這是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使命。
試題推薦:
5套2013年教師資格《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巔峰沖刺試題及答案
模考:10套2013年教師資格《小學教育知識與能力》模擬試卷
如何一次性通過考試:2013教師資格HD高清視頻班/精講班,考點全面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