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網校整理了教師資格證考試幼兒綜合素質的知識考點,幫助廣大考生了解教師資格證考試重點及出題方向。2017下半年教師資格一次通關攻略,立即查看>>
第二節 世界歷史
一、世界古代史★
1.四大文明古國
3.金字塔
金字塔的建造始于第三王朝第一個國王喬賽爾,是古埃及法老和王后的陵墓。陵墓是用巨大石塊修砌成的方錐形建筑,因形似漢字“金”字,故譯作“金字塔”。埃及迄今已發現大大小小的金字塔1 10座,大多建于埃及古王國時期。在古王國以后的各個朝代,金字塔逐漸被地下墓穴所取代。在中王國和新王國時期,神廟取代金字塔成為主要的建筑形式,最著名的是卡納克和盧克索大神廟。
4.地理大發現
西方史學家對15至18世紀歐洲航海者一系列航海活動的通稱。1492年,哥倫布航抵“美洲”,開創了歐美航線;1498年,達•伽馬開辟自西歐繞過非洲南端直達印度的航路;1519~1522年麥哲倫與同伴首次環球航行。新航路的開辟和美洲的發現,擴大了世界市場,開始了西方國家殖民掠奪的狂潮。歐洲的商業中
心逐漸由地中海地區轉移到大西洋沿岸。由此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和資本主義關系的增長,預示了
世界史上一個新時代的來臨。
5.文藝復興
如果你感覺整本書都是考點,可能你需要一套網校課程,讓講師幫你劃重點!如果你感覺教材學不完,知識考點記不住,多半是沒找對學習方法。233網校推出多層次多種輔導方案,高效通關從選課報名開始。去選課>>
[page] 二、世界近代史★1.英國革命
英王查理一世于1640年冬召開會議,企圖通過征收新稅,以討伐蘇格蘭起義,遭到議會反對,議會反而要求限制王權,標志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開始。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內戰,清教徒克倫威爾率議會軍打敗王黨,成立共和國。1688年輝格黨人聯合一部分托利黨人發動政變,趕走詹姆士二世,邀請信奉新教的荷蘭執政威廉和瑪麗共同入主英國,史稱“光榮革命”。1689年,威廉三世和瑪麗共同繼位,標志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完成。
2.第一次工業革命

4.啟蒙運動
17、18世紀,西歐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資產階級力量開始壯大。但是封建專制制度成為資本主義發展的嚴重障礙,資產階級要求結束舊的制度,建立資產階級政權。隨著文藝復興的深入發展和自然科學突飛猛進的發展,人們的思想開始解放,產生了啟蒙運動。
5.法國資產階級革命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舉行起義,起義者沖向巴士底獄——專制統治的象征,揭開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

6.美國內戰
美國南北戰爭。獨立后,美國北部資本主義經濟和南部以奴隸勞動為基礎的種植園經濟都得到迅速發展,南北政治、經濟對立日趨嚴重。l860年11月,北方資產階級代表人物林肯當選總統,激發了南部種植園奴隸主的不滿,在1861年初發動了11州叛亂,并在南部建立了政府,向北方發動軍事進攻。戰爭初期,南方軍隊由于準備充分,取得了一些軍事勝利。1862年,林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民主措施,通過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激發了廣大民眾的革命積極性,使戰爭形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此后北方轉入反攻,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軍事勝利。1865年4月3日攻占了南部同盟都里士滿,4月9日,南方投降,內戰結束。南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它消滅了黑人奴隸制度,維護了聯邦統一,為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掃除了障礙。
7.俄國1861年改革
俄國廢除農奴制度的改革。l9世紀中期,農奴制已成為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嚴重障礙。農民運動不斷高漲,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進一步加深了國內矛盾,農奴制危機日益嚴重。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政府被迫頒布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即《關于農民脫離農奴依附關系的法令》和《1861年2月19日宣言》。規定農民有人身自由;土地仍歸地主所有;農民為獲得人身自由和份地必須交付高額贖金。這樣,農民獲得“自由”時受到了殘酷的剝削。這場由農奴主實行的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使俄國獲得了發展資本主義所必需的勞動力,市場和資金,加速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但也使俄國保留了濃厚的封建殘余。
8.日本明治維新
19世紀中葉,一向奉行“鎖國政策”的日本,遭到美、英、法、俄等國的侵略,面臨著嚴重的民族危機。日本人民仇視外國侵略者,更痛恨和侵略者相勾結的幕府,于是農民和市民紛紛起義,開展“倒幕”運動。倒幕
派取得勝利后,建立起以明治天皇為首的日本新政府。明治天皇廢藩置縣,建立起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為發展資本主義掃除了障礙。自此以后,明治天皇主政,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使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9.德意志的統一
1862年,普魯士國王任命出生于大貴族地主家庭的俾斯麥為普魯士首相,他對內推行軍事改革,對外施展外交手腕。在短短的五年內,先是聯合奧地利進攻丹麥,又進行普奧、普法戰爭,三場戰爭都取得勝利。
1871年1月,德意志帝國成立,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即帝國皇位,德意志統一完成。
10.意大利的統一
撒丁王國加富爾首相實行了一系列積極的內外政策,1860年基本完成了北部意大利的統一。在反奧戰爭中,加里波第遠征南部的兩西西里王國,將其合并于撒丁王國。1861年3月,意大利王國宣布成立。原撒丁王國國王成為意大利國王。
1870年普法戰爭后,意大利實現了全國統一。
11.巴黎公社

1.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1914~1918年帝國主義國家,兩大集團——同盟國與協約國之間為瓜分世界、爭奪殖民地和霸權而進行的戰爭。1914年6月28日,薩拉熱窩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和協約國(英國、法國、意大利、俄羅斯帝國和塞爾維亞)之間的戰斗。中國段祺瑞統治下的北洋政府,在英法的支持下,參加了協約國,對同盟國宣戰。1918年11月,大戰以同盟國失敗而告終。這場大戰削弱了英、法、意等國的勢力,使美國成為世界頭號經濟強國;其間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動搖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開始了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新時代。

5.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
(1)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的形成
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是在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上通過的《凡爾賽和約》《四國條約》等相關條約構成的戰后利益分配體系。它是“一戰”后帝國主義戰勝國建立的國際新秩序,是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現有實力的基礎上相互妥協而建立的。
(2)對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的評價
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有利于20世紀20年代世界局勢的緩和,有利于資本主義國家恢復經濟,有利于蘇聯社會主義政權的鞏固和五年計劃實施;由于民族自決權得到承認,推動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意識的高漲;國際聯盟的創立,開創了國際合作的新形式,為后來的國際組織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然而,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體現了英、法、美等大國意志,是戰勝國分贓、妥協的產物,它沒有消除列強之間的矛盾。隨著帝國主義各國政治經濟的不平衡發展,戰勝國分贓不均的矛盾,以及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矛盾進一步激化,從而注定了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必然崩潰的命運。
6.共產國際的成立

7.蘇聯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1922年12月,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根據列寧的提議,成立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加盟共和國的有俄羅斯聯邦、外高加索聯邦、烏克蘭和白俄羅斯。
1936年,第八次蘇維埃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蘇聯新憲法,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蘇聯的確立。
8.羅斯福新政
根據“新政”在不同時期的重點,大體可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33年3月羅斯福就職起到1935 年初止,主要目標是醫治由于嚴重經濟危機造成的創傷,提出一些復興經濟的法案和計劃;第二階段是從1935~1939年,主要致力于一些具有長遠意義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改革。
羅斯福“新政”是在大危機威脅美國的形勢下,試圖在資本主義范圍內對其中某些弊病加以改革,以保證資本主義的穩定和發展。
“新政”作為挽救1929~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的救急藥方,其直接效果雖不十分顯著,但卻留下了深遠的影響。首先,“新政”以資產階級民主范圍內的國家干預,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人們對美國國家制度的信心,解脫了由于經濟危機造成的法西斯勢力對美國的威脅。其次,由于政府通過國會新的立法對美國社會經濟生活實行前所未有的干預,從而大大擴大了聯邦政府和總統的權力。二次大戰以后的歷屆總統均繼承了這筆“遺產”。最后,“新政”大大加強了美國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并成為現代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開端。由于它局部改變了美國的生產關系,改善了中小資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狀況,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經濟危機、緩和了階級矛盾。因此其做法和特點,都深深影響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政府的經濟政策。
9.第二次世界大戰

10.太平洋戰爭的爆發
1941年l2月7日,日軍突襲美國的太平洋海軍基地珍珠港,重創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同時,日軍在東南亞各地對美英軍隊發動進攻。太平洋戰爭的爆發,使“二戰”達到最大規模。
11.開羅宣言與德黑蘭會議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國首腦在埃及首都開羅舉行會議,討論三國對日作戰問題,會議通討了《中美英三國開羅宣言》,莊嚴聲明:日本所竊取于中國之領土,如滿洲、臺灣、澎湖群島等,全部歸還中國。
德黑蘭會議的中心議題是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問題。會議決定,美英將于l944年5月發動登陸法國北部的“霸王”戰役。三國首腦還就戰后成立國際組織、波蘭疆界、戰后處置德國、蘇聯參加對日戰爭等問題。會議發表了《德黑蘭宣言》,宣布三國已經決定消滅德軍的計劃并在戰后繼續合作。
開羅會議和德黑蘭會議對維護、鞏固反法西斯聯盟的團結,加速戰爭的勝利起到了重大的作用。這兩次會議后,盟軍的大反攻開始了。
12.雅爾塔會議
1945年2月至11月,羅斯福、斯大林、丘吉爾在蘇聯克里米亞半島的雅爾塔再次會晤。在會議上,決定德國戰后由蘇、美、英法分區占領,德國必須實行非軍國主義化;為了確保戰后世界的和平與安全,決定成立聯合國。
13.聯合國


17.美蘇爭霸
20世紀50年代,赫魯曉夫任蘇聯領導人后,蘇聯提出了爭取同美國平起平坐,實現美蘇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戰略。50年代后期起,美蘇爭霸的格局逐漸形成。20世紀六七十年代,蘇聯加緊發展軍事力量,工業總產值有了很大的提升,建立了一支能對美國造成威脅的遠洋海軍,洲際導彈數量富于美國。這一時期,美國由于經濟增長緩慢,又陷于侵越戰爭的泥潭。因此,在美蘇爭霸中處于守勢。1981年里根任美國總統后,提出“星球大戰”計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蘇聯的對外戰略。80年代中期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開始放棄爭奪軍事優勢的做法,裁減軍備,從對外擴張轉向全面收縮,從阿富汗撤軍,放松對東歐等地區的控制并最終退出這些地區。
18.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
1985年3月,戈爾巴喬夫當選為蘇共中央總書記后,推行的經濟改革寸步難行,轉而進行政治改革,但卻激化了蘇共黨內斗爭,造成了社會的不安定。矛盾的尖銳化導致了1991年“八一九”事變,改變了蘇聯國內政治力量的 對比。蘇共被排擠出政權,國家政權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各加盟共和國分裂勢力急劇增長,紛紛宣布獨立。12月8日,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三國領導人在明斯克簽署協定,宣布成立獨立國家聯合政體。獨聯體隨后又擴大到原蘇聯絕大部分加盟共和國。
自1989年起,東歐各社會主義國家局勢發生劇烈的動蕩。隨著各國內部矛盾的激化,加之西方國家有預謀的策動和戈爾巴喬夫的縱容,各國反共勢力急劇膨脹,東歐各國的共產黨和工人黨在短時間內紛紛喪失政權,社會制度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19.歐盟

教師資格證考試幼兒綜合素質考什么?233網校講師為你點撥各章節核心考點,點擊查看>>
試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