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網校整理了教師資格證考試幼兒綜合素質的知識考點,幫助廣大考生了解教師資格證考試重點及出題方向。2017下半年教師資格一次通關攻略,立即查看>>
第三節 教師違法行為預防
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由于人們的師道尊嚴、嚴師出高徒等傳統教育觀念的存在,以及某些教師法律知識的薄弱和法律意識的淡漠,導致教師違法(侵權)行為時有發生。
一、教師違法(侵權)行為的涵義
教師違法(侵權)行為是指教師在履行教師職責、實施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出于故意或者由于過失而侵害他人(主要是學生)合法權利的行為。這一涵義強調教師的侵權行為發生在執行職務的過程中,因此,學校應作為法人承擔因此導致的損害后果。如果違法行為是教師的個人行為,學校則不必承擔責任。
二、教師違法(侵權)行為的主要類型及其表現特征★★★
(一)侵犯學生的受教育權
受教育權是學生最基本的權利。受教育權包括受教育機會平等權、義務階段的入學全、參加考試及獲得獎勵的權利等。常見的侵權行為主要表現為。
(1)侵犯學生教育機會平等的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九條規定了公民受教育機會的平等的基本原則。教育機會平等主要是指學生不受民族、種族、性別、職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限制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學生的這項權利主要包括享有和使用學校的教育教學資源、圖書資料、實驗設備等,教師不能以任何理由歧視和區別對待學生。
(2)侵犯學生的參加教學活動的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四十二條規定,受教育者享有“參加教育教學計劃安排的各種活動”的權利。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學生還有參加教育計劃安排的授課、講座、課堂討論、觀摩、實驗、實習和考試等活動。這是學生在學校享有的最基本的權利。任何教師不得以任何理由隨意把學生趕出課堂,不得拒絕或者剝奪學生參加上課、參加課外活動的權利。
(3)隨意開除學生。《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十四條規定,學校應當尊重未成年學生的受教育權,不得開除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不得隨意開除。一些隨意開除學生或者勒令
未成年學生退學的行為,就侵犯了學生的受教育權。
此外,教師不能因任何目的和理由侵犯或者干擾學生受教育的選擇權、侵犯學生升學復學方面的同等權利、更不能以侵犯學生的姓名權的手段侵犯學生的受教育權、延誤學生錄取通知書的發放等。
(二)侵犯學生的人身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賦予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權利就是人身權。學生的人生權可分為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和肖像權、名譽和榮譽權、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隱私權等。
(1)侵犯學生的生命權、身體權和健康權。學生作為公民享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賦予的這幾項權利。在學校教育中,這類侵害主要是由體罰或變相體罰,教育教學設施不安全以及學校、教師不作為侵權等造成的。
(2)侵犯學生的姓名肖像權、名譽榮譽權。一些特殊情況除外,學生有權禁止他人未經允許制作和使用自己的肖像,有權禁止他人對自己肖像進行毀損、玷污、丑化或歪曲。學生的名譽不得受到歪曲或損害。榮 譽是一個人受到外部給予的光榮稱譽,每個學生在學校應有平等的機會獲得榮譽。
(3)侵犯學生的人格尊嚴權。學校和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嚴禁對學生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
(4)侵犯學生的人身自由權。人身自由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包括身體行動自由和表達的自由。侵害學生人身自由的表現形式有:非法拘禁和限制學生、非法搜查學生、非法限制學生表達自由的權利等。
(5)侵犯學生的隱私權。隱私包括個人私生活、個人日記、 照片、儲蓄及財產狀況及通訊秘密等。隱私權是指公民生活中不愿為他人公開或知悉的個人秘密不可侵犯的人身權利。學校和教師侵犯學生隱私的表現形式有:故意隱匿、毀棄或者非法開拆學生信件,披露、宣揚學生自身及家庭成員資料,提供學生成績的方式不適當等。
(6)性侵害。近年來,少數教師對學生實施性侵犯的現象日趨嚴重,被侵害的對象絕大部分是14周歲以下的中小學生。其中最主要的性犯罪案件是強奸案和猥褻兒童案。
(三)侵犯學生的財產權
個人的財產所有權是指公民對個人所有的財產依法進行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學生的合法財產受到法律保護,教師不得侵占、破壞或非法扣押、沒收等。學生對教師侵犯其財產權的行為可依法申訴或提起訴訟。教師侵犯學生財產權的表現形式有損壞學生財物、非法沒收學生物品、亂罰款、亂攤派、推銷商品等。
(四)侵犯學生的著作權
根據有關規定,只要是自己獨立完成的,體現了自己的思想、情感、構思和表達方式的,屬于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并能以某種形式復制的智力成果都是著作權法所稱的作品。構成作品并不需要達到一定的文學、藝術或者科技水準。著作權人對其作品享有發表權,任何人不得未經許可發表其作品。中小學生的作文也是作品,也受《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保護的文字作品。
(五)不作為違法侵權
依性質不同,侵權行為可分為兩類,即作為侵權行為和不作為侵權行為。作為侵權行為是指行為人以一定的作為致人損害的行為,如體罰、侮辱學生等。不作為侵權是指行為人以一定的不作為造成人損害的行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學校和教師負有保護學生的法定義務。如果教師沒有積極履行保護職責或阻止有害于學生的行為即構成不作為侵權。學校和教師的不作為侵權行為表現形式有:
(1)對學生身體狀況關照不力。即學生有特異體質或特定疾病,不宜參加某教育教學活動,教師應當知道或者已經知道,但未予以必要注意。
(2)教師對生病或受傷學生救護不力。即教師對學生在校期間突發疾病或者受到傷害,沒有根據實際情況及時采取相應救治措施,而是消極的不作為,致使學生的疾病或者傷害因為延遲治療的原因而加重。
(3)在履行職責中違反工作要求、操作規程。即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違反專業規范,包括對待工作崗位、工作期間的要求,如上實驗課教師在組織實驗過程中不得擅
離職守;特定教育教學活動中遵循的操作規范,如上體育課應當按照教學大綱要求首先組織學生熱身。
(4)學校活動組織失職。即學校違反有關規定,組織或安排未成年學生從事不宜未成年人參加的勞動、體育運動或其他活動。
(5)飲食安全事故。即學校向學生提供藥品、食品、飲用水等不符合回家或者行業有關標準、要求。
(6)未及時向學生監護人履行告知義務。即教師發現或知道未成年學生擅自離校等與學生人身安全直接相關的信息,但未及時告知未成年人的監護人,導致未成年人因脫離監護人的監護而發生傷害,學校負有管理責任,但學生自行外出或擅自離校期間發生的傷害,學校不負有管理責任。
三、教師違法(侵權)行為的主要法律責任
(一)教師違法(侵權)行為
(1)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給教育教學工作造成損失的。構成此項違法責任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主觀上是“故意的”,即明知會對教育教學工作造成損失,但卻放任這種行為的發生;第二,客觀上要有“給教育教學工作造成損失”的后果。
(2)體罰學生,經教育不改的。體罰學生是指教師以暴力的方法或以暴力相威脅,或以其他強制性手段,侵害學生的身體和精神健康的侵權行為。
(3)品行不良、侮辱學生,影響惡劣的。主要指教師的人品或行為嚴重有悖于社會公德和教師職業道德,嚴重有損為人師表的形象和身份,在社會上和學生中產生了惡劣的影響。
(二)教師的法律責任
(1)按現行教師管理權限,由所在學校、其他教育機構或教育行政部門給予行政處分或者解聘。解聘包括解除崗位職務聘任合同,由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另聘做其他工作;也包括解除教師聘任合同,被解聘者另謀職業。
(2)教師有上述違法行為中的后兩種行為,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由人民法院追究刑事責任。
(3)對學校、其他教育機構和學生造成損害或損失的,應當依照《民法通則》的有關規定賠償損失、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等。這既可由學校或教育行政部門處理,也可由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四、預防教師違法(侵權)行為的必要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教育法規體系
我國諸多法律法規對保護未成年人做了明確規定,這為中小學生的身心發展提供了法律上保障,但我們大部分地方教育立法還比較薄弱。中央、各省的法律法規只提出了一些大的框架、總的原則,各級地方應從實際出發,盡快將大框架、總原則具體化、地方化、集體化,使之在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實踐中發揮作用。
(二)建立嚴格公正的教育執法制度
建立教育事故仲裁委員會,嚴格的教育執法制度。教師執法制度要求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嚴格執法行政,正確地規范和引導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不得濫用權力。同時建立完備的有關教育行政處罰制度、行政復議制度、教育申訴制度等一系列教育法律救濟制度,對違法侵害公民教育合法權益的責任人,國家行政機關或司法機關應當予以追究,真正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三)建立全面的教育法律監督機制
監督是法律得以實施的一項重要保障保證。教師侵權行為之所以沒有做到違法必究,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少有效的法律監督約束。監督機制和高素質的執法隊伍是依法治教的根本保證。我們在建立嚴格公正的教育執法制度的同時,還應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規執法監督機制,教育執法人員同樣應該依法接受國家權力機關和人民群眾的監督。
(四)增強法制觀念,宣傳、普及教育法律
教育法律的實施,不僅要有執法隊伍來執行,更重要的是靠全體公民自覺去遵守,這就要提高全體公民的教育法律意識。加強教育法律的宣傳,讓教師和學生認識教育法律的預防和保護作用。通過廣播站、宣傳欄等進行宣傳,召開各種座談會、談論會,促進師生員工的學習和交流,使教師樹立依法治教的觀念。
(五)加強學校的規范管理
各級教委和學校應嚴格執行黨的教育方針,徹底扭轉教育過程中重智育輕德育、片面追究升學率等偏 離黨的教育方針的局面。注重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修養,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學校可將依法治 教的目標和工作內容分解細化,形成責任共同體,使責任共同體完成各自的職責,從而使學校工作規范化。
同時各級教委和學校應結合實際制訂出切實可行的考核評比的規章制度。
(六)增強教師的法律意識,減少侵權行為的發生
增強教師的法律意識,是減少侵權行為發生、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主要途徑。首先要加強教師對學生權利的認識,讓每位教師都深刻體會學生的法定權利以及侵害學生權利應負的責任,從而減少侵權行為的
發生;其次要加強教師對相關案例的學習。 一
(七)加強學生對自己法定權利的認識,培養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
中小學教師的侵權對象多數是未成年少年,有相當多的學生還不具有完全行為和能力責任,因此,要加強學生對自己法定權利的認識。例如:在小學開設教育法規圖片展、開設各種講座;在中學開設法律課程,重點教授學生權利的知識等,讓每個學生都能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利。
(八)加大安全教育力度
大力推行社會安全教育,加強學校內師生的安全觀念。首先,要健全規章制度,切實落實安全工作責任制,依靠群眾和社會各方面,建立嚴密的安全防范體系;其次,要加強學生的安全觀念,使學生學會自我防范,防止因為教師的違法行為造成學生的身心傷害。
如果你感覺整本書都是考點,可能你需要一套網校課程,讓講師幫你劃重點!如果你感覺教材學不完,知識考點記不住,多半是沒找對學習方法。233網校推出多層次多種輔導方案,高效通關從選課報名開始。去選課>>
教師資格證考試幼兒綜合素質考什么?233網校講師為你點撥各章節核心考點,點擊查看>>
試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