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封建社會的確立和初步發展——戰國、秦、漢
1.戰國(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史稱“戰國七雄”。
商鞅變法:公元前359年和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經過這兩次變法,秦國逐漸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2.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秦朝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秦朝統一度量衡、貨幣,車同軌,書同文,焚書坑儒加強思想統治,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
萬里長城:秦始皇統治時期,把戰國時秦、燕、趙三國的長城修補與加固,構筑了西起臨洮(今甘肅).東達遼東的古代世界偉大工程——萬里長城。
秦始皇陵和兵馬俑: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園.其巨大的規模、豐富的陪葬物居歷代帝王陵墓之首。秦始皇兵馬俑坑位于今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公里處.是秦始皇帝陵的一部分陪葬坑。
陳勝吳廣起義:公元前209年7月.陳勝、吳廣率領眾人舉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旗幟。
3.漢
楚漢之爭:從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劉邦、項羽進行了為期四年的楚漢戰爭,最終以項羽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自刎而死.劉邦勝利而結束。
文景之治:文帝、景帝統治時期,崇尚黃老“無為而治”政治,與民休養。經過幾十年努力.到景帝末年,西漢社會經濟發展,農民安定生活、生產,國庫財政充裕,國家由貧變強。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的統治稱為“文景之治”。
絲綢之路:漢武帝于公元前l39年和公元前119年,兩次任命張騫為使者.出使西域.開辟了通往兩域的絲綢之路。中國的絲和絲織品,經“絲綢之路”運到西亞、大秦。絲綢之路上保留至今的文明遺跡有甘肅的陽關、莫高窟,新疆的高昌故城、交河故城、樓蘭遺址等。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實行了思想的統一;宣揚天子代表天統治人民,神化了皇帝;在長安興辦太學,用儒學培養貴族子弟,使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
王莽改制:公元8年,王莽稱帝,定國號為“新”。西漢滅亡。王莽為緩和西漢末年日益加劇的社會矛盾而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措施的“托古改制”。包括土地改革、幣制改革、商業改革和職官、地名改革。
東漢建立:公元25年6月,劉秀在鄗城(今河北柏鄉)即皇帝位(光武帝),沿用漢國號,后定都洛陽,史稱東漢。
黃巾起義:公元184年,貧苦農民在巨鹿人張角的號令下,高喊“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121號,史稱黃巾起義。
官渡之戰:200年,曹操率軍同袁紹在官渡決戰。曹操夜襲烏巢,燒毀袁紹的軍糧,以少勝多,大敗袁紹。這一戰役史稱“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赤壁之戰:208年,曹操率軍與孫權、劉備聯軍在赤壁決戰。孫劉聯軍用火攻曹,以少勝多,曹軍大敗退守北方.史稱“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四、封建國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國、兩晉、南北朝
1.三國
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自立為帝,定都洛陽,建立魏國。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立蜀國。222年,孫權建吳國,定都建業,三國鼎立局面形成。
2.西晉的短暫統一
265年,司馬炎奪取魏政權,建立晉朝,定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吳,重新統一南北。316年,劉曜攻占長安,西晉亡。
3.東晉
317年,鎮守建康(今江蘇南京)的晉宗室司馬睿在江南重建晉室,史稱東晉。東晉政權維持了長期的偏安統治.到420年被劉裕所建立的宋所取代。
淝水之戰:383年,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發動意圖吞并東晉的決定性戰役,東晉以少勝多,前秦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前秦統治并先后建立十余個國家。
4.南北朝
420年.東晉大將劉裕廢東晉皇帝,自立為帝,國號宋。此后的近170年間,南方又先后出現了齊、梁、陳三個朝代,都城均在建康,史稱南朝。386年, 鮮卑族拓拔珪建立北魏。6世紀,北魏分裂成東魏和西魏。后來.東魏和西魏又各為北齊和北周所代替。北方的這五個朝代總稱北朝,南朝和北朝并存,稱南北朝。
熱點推薦:教師資格證考試中學綜合素質考點歸納
通關必看:2017年教師資格證考試提前備考有妙招,233網校匯聚教師資格經驗豐富講師,為廣大考生打造一次通關備考秘籍,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