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D【解析】道家反對儒家的禮教,主張培養“上士”或“隱君子”,提倡懷疑的學習方法,講究辯證法,提倡“用反”“虛靜”等充滿辯證法思想的教育教學原則。
3.B【解析】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的出版標志著規范教育學的建立,同時,這本書也被認為是第一本現代教育學著作。
4.C【解析】校園組織與制度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內在機制,包括學校的傳統、儀式、規章制度等。
5.B【解析】提出了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創新作為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把促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
6.B【解析】B項屬于我國教育目的的精神實質之一,不屬于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7.B【教材】兒童的需要直接影響課程內容的選擇,兒童的興趣、愛好與需要是課程開發的基本前提。
8.A【解析】實驗法的優點在于可以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培養學生獨
立使用儀器進行科學實驗的基本技能;有利于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扎實的作風。
9.B【解析】“理論不能脫離實際”符合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的含義和運用要求。
10.B【解析】疏導原則是指進行德育時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識人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向上。題干中的教師對學生的耐心引導和教育體現了德育的疏導原則。
11.C【解析】班級常規管理是指通過制定和執行規章制度來管理班級的經常性活動。班級常規管理是建立良好班集體的基本要素。
12.B【解析】形式訓練說是最早的關于遷移的理論,以官能心理學為心理學基礎。
13.D【解析】發散思維,也叫求異思維,是指人們解決問題時,思路朝各種可能的方向擴散,從而求得多種答案。能“一題多解”說明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強。
14.B【解析】短時記憶的容量一般是7±2,即5~9個項目,平均值為7。
15.D【解析】按事物的指認屬性形成的概念稱為具體概念。前科學概念又稱13常概念,是人們在日常交際過程中形成的。
16.B【解析】認知內驅力是指個體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識以及解決問題的需要。這種動機指向學習任務本身(為了獲得知識),滿足這種動機的獎勵(知識的實際獲得)是由學習本身提供的,屬于內部動機。
17.C【解析】社會刻板印象是指對一群人的特征或動機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體的特征歸屬于團體中的每一個人,認為他們每個人都具有這種特征,而無視團體成員中的個體差異。
18.B【解析】場獨立型的學生對客觀事物的判斷常以自己的內部線索(經驗、價值觀)為依據,不易受到周圍環境因素的影響和干擾,傾向于對事物的獨立判斷。
19.A【解析】知覺的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感知的事物加工處理,并用語詞加以概括賦予說明的加工過程。
20.B【解析】人們持有的不合理信念總結起來有三個特征:絕對化的要求、過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極。題干表達的過于絕對化。
熱點推薦:中學教師資格試題集訓營 中學試題全真演練 各學科知識與能力模擬題
教師資格證VIP班:怎樣讓備考才萬無一失?233網校教師資格講師帶你告別盲目備考,輕松掌握考點!零基礎VIP班,不過免費重學!點擊免費試聽>>
學習交流平臺:手機APP| 微信:jiaoshi_233 | QQ群 加入我們,分享學習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