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姜炙法的操作方法也有兩種,一種是將藥物與一定量的姜汁拌勻,放置悶潤,使姜汁逐漸滲入藥物內部,然后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炒至一定程度,取出晾涼。另一種是將藥物與姜汁拌勻,待姜汁被吸盡后,進行干燥。
?。ㄈ┯椭说牟僮鞣椒ㄍǔS杏统矗ㄈ缫蜣剑?、油炸(如豹骨、三七)和油脂涂酥烘烤(如蛤蚧)。
三、各類炙法的輔料用量 酒炙藥除蟾酥用白酒外均以黃酒為主,一般為每100kg藥物,用黃酒10~20kg。醋炙時醋的用量一般為藥物每 100kg,用醋20~30kg,最多不超過50kg。鹽炙時鹽的用量通常是每100kg藥物,用食鹽2kg。加水溶化食鹽時,一般以食鹽量的4~5倍為宜。姜炙時生姜的用量一般為每100kg藥物,用生姜10kg,或用干姜3kg。羊脂油炙淫羊藿輔料用量為20%。
蜜炙用煉蜜,用量視藥物性質而定,一般質地疏松,纖維多的藥物用蜜量宜大,質量堅實,粘性較強,油分較多的藥物用蜜量宜小。如百合為5kg/100kg,百部為 12.5kg/100kg,桂枝為15kg/100kg,每100kg枇杷葉絲,用煉蜜20kg。等,通常為每100kg藥物,用煉蜜25kg。注意:一般用量和特殊用量均必須記憶。如黃連酒炙、姜炙和吳萸炙的輔料用量。
四、各類炙法的注意事項 易揮發的輔料和藥物拌勻酒拌潤時,容器應加蓋,以促使輔料滲入藥物組織內部,防輔料揮發;若酒、醋的用量較少,不易拌勻藥物時,可加適量水稀釋;若蜜加水則應加開水稀釋;炙藥一般用文火,勤翻動,但鹽炙杜仲用中火;一般炙藥應炒至近干,顏色加深時,取出,晾涼,但杜仲的傳統的炮制要求是中火炒至斷絲而不焦,蜜炙則炒至藥物不粘手;先炒藥后加輔料時,應邊炒藥邊加輔料拌炒,以炒制均勻。蜜炙的注意事項有多種:(1)煉蜜用開水稀釋,加水量約為煉蜜量的1/3~1/2,以蜜汁能與藥物拌勻而又無剩余的蜜液為宜,悶潤適當時間,使蜜汁逐步滲入藥內。炙炒至不粘手時,取出攤涼。(2)蜜炙時,火力要小,以免焦化,炙的時間可稍長,要盡量將水分除去避免發霉。(3)蜜炙藥物須涼后密閉貯存,以免吸潮發粘或發酵變質;貯存的環境除應通風干燥外,還應置陰涼處,不宜受日光直接照射。
五、具體藥物舉例
(一)大黃
?。?)應知道該藥有哪些炮制品種,如大黃有大黃、酒大黃、熟大黃(清蒸或酒燉)、大黃炭、醋大黃、清寧片(由酒和蜜制成)。(2)要掌握各品種采用什么方法炮制,如酒大黃酒炙、大黃炭炒炭、醋大黃醋炙等,并要注意熟大黃既可清蒸又可酒燉,清寧片由酒和蜜兩種輔料經加工炮制而成。酒大黃和熟大黃均用黃酒,但用量不同,每100kg藥物,酒炙用酒10 kg,酒燉用酒30kg。(3)需掌握各規格的炮制作用及臨床應用特點,如生大黃瀉下作用峻烈;酒大黃瀉下作用稍緩,以清上焦實熱為主;熟大黃瀉下作用緩和,減輕腹痛之副作用,并增強活血祛瘀之功;大黃炭瀉下作用極微并有止血作用;醋大黃以消瘀為主;清寧片瀉下作用緩和,具緩瀉而不傷氣,逐瘀而不敗正之功,用于年老、體弱及久病患者。(4)與炮制后毒性的降低、藥性的緩和、藥效的增加等有關的現代研究內容需要掌握。如大黃瀉下作用減輕是因結合性蒽醌和二酮衍生物含量下降所致。
(二)麻黃
有麻黃、蜜麻黃、麻黃絨和蜜麻黃絨。生麻黃發汗解表和利尿消腫能力強,多用于風寒表實證,風水浮腫,風濕痹痛,陰疽,痰核;蜜炙麻黃性溫偏潤,辛散發汗作用緩和,以宣肺平喘力勝,多用于表證較輕,而肺氣壅閉,咳嗽氣喘較重的患者;麻黃絨作用緩和,適于老人、幼兒及虛人風寒感冒,用法與麻黃相似,蜜麻黃絨作用更緩和,適于表癥已解而咳嗽未愈的老人、幼兒及體虛患者。麻黃經炮制后揮發油含量顯著降低,但具有平喘作用的L-α-萜品烯醇,四甲基吡嗪,石竹烯及具有鎮咳祛痰、抗菌、抗病毒作用的檸檬烯,芳樟醇含量增高。從而進一步說明麻黃炙后發汗作用降低,而平喘作用增強的傳統經驗。
注意:其他單味藥均應按照此方法,將這4種需掌握的內容進行歸納整理和記憶。若現代研究內容不能說明藥效的變化則了解即可。但需注意該藥的藥效成分和毒性成分是否清楚,清楚的也應記憶,如甘遂的毒性成分是巨大戟二萜醇類化合物。還要知道若是有效成分,炮制時應如何避免損失,如黃柏水處理要少泡多潤,干燥要陰干或低溫烘干,不宜曝曬,防止小檗堿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