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有代表性的藥物認識歸經的確定
何謂歸經?“歸”講的是藥物作用的歸屬,“經”是臟腑經絡的概稱。歸經則是表示藥物作用部位的性能,反映藥物作用對機體的選擇性。歸經對臨床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掌握了藥物的歸經,便掌握了各藥物功效產生效應的主要部位,這樣便增強了臨床用藥的準確性,十分有助于提高臨床療效。尤其是對一些基本作用相同相似的藥物,更是這樣。
中藥歸經的確定,是以中醫的臟腑經絡理論為基礎,以所治病證為依據而
確定的。如麻黃能發汗、平喘、利水,可以治療外感風寒、喘咳、水腫等病證,根據中醫學對肺、膀胱生理、病理的認識,便可確定該藥歸肺、膀胱經。又比如
酸棗仁具有安神作用,可以治療失眠等證,根據中醫學心主神志的理論,便可確
該藥歸心經。歸經理論是在長期臨床實踐逐步形成的,人們在用藥實踐中觀察到一種藥物主要對某一臟腑(經)或幾個臟腑(經)發生明顯作用,而對其他部位作用較小,甚至沒有作用。例如同屬藥性寒涼,具有清熱作用的藥物,在臨床應用時發現有的偏于清肺熱,有的偏于清胃熱,有的偏于清心熱,有的則長于瀉肝火…,這反映了藥物在機體產生效應的部位是各有側重的。前人將這些認識加以歸納,并使之系統化,便逐漸形成了歸經理論。
根據多數學者對歸經理論的研究,認為:早期多以經絡辨證確定病位,藥物歸經亦多以經絡表示,后來多以臟腑辨證確定病位,藥物歸經便主要以臟腑表示。
應用歸經理論指導臨床用藥還必須考慮到臟腑經絡間的整體關系,不能拘泥于局部治療,機械看待歸經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