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杠桿原理
財務管理中的杠桿效應表現為:由于固定費用(如固定生產經營成本或固定的財務費用)的存在而導致的,當某一財務變量以較小幅度變動時,另一相關變量會以較大幅度變動。
所謂固定費用包括兩類:一是固定生產經營成本;另一是固定的財務費用。
兩種最基本的杠桿:一種是存在固定生產經營成本而形成的經營杠桿;還有一種是存在固定的財務費用而引起的財務杠桿。
一、幾個基本概念
(一)成本習性:
1.含義:
2.成本分類
固定成本:約束性固定成本和酌量性固定成本。
①約束性固定成本
約束性固定成本屬于企業"經營能力"成本。表明維持企業正常生產經營能力所需要的成本,這個成本是必須的。
要點:降低約束性固定成本只能從合理利用經營能力入手。
理解:這個成本總額不能隨意去改變,改變會影響正常經營,所以不可能降低總額。但通過充分利用生產能力,增加產銷量,降低單位固定成本。
②酌量性固定成本
酌量性固定成本是屬于企業"經營方針"成本。
酌量性固定成本可以根據管理當局經營方針進行調整,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決策的狀況來調整。
降低酌量性固定成本的方式:在預算時精打細算,合理確定這部分成本。
注意: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都要研究"相關范圍"問題,也是要討論特定的時間,特定業務量范圍,這樣才能保證單位的變動成本不變,成本總額是隨著業務量成正比例變動,單位變動成本不變。
混合成本雖然隨著業務量變動而變動,但不成同比例變動。
①半變動成本
半變動成本,通常有一個初始量,類似于固定成本,在這個初始量的基礎上隨產量的增長而增長,又類似于變動成本。
例如電話費,比如這個月一次電話都沒打,這個月你也要交基本電話費(21元),這21元錢就是基本部分,然后每打一分鐘電話就交一分鐘的錢。
半變動成本
②半固定成本
這類成本隨產量的變動而呈階梯型增長。產量在一定限度內,這種成本不變,但增長到一定限度后,就變了。
半固定成本
混合成本是一種過渡性的分類,最終混合成本要分解為變動和固定成本。混合成本最終分解成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兩塊,所以企業所有的成本都可以分成兩部分,包括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
3.總成本的直線方程:
y=a+bx
(二)邊際貢獻和息稅前利潤之間的關系
1.邊際貢獻:是指銷售收入減去變動成本后的差額。邊際貢獻也是一種利潤。
邊際貢獻=銷售收入-變動成本
M=px-bx=(p-b)x=m·x
式中:M為邊際貢獻;p為銷售單價;b為單位變動成本;x為產銷量;m為單位為際貢獻。
2.息稅前利潤:是指不扣利息和所得稅之前的利潤。
息稅前利潤=銷售收入-變動成本-固定生產經營成本
一般對于固定的生產經營成本簡稱為固定成本。
息稅前利潤=邊際貢獻-固定成本
EBIT=M-a
式中:EBIT為息稅前利潤;a為固定成本。
二、經營杠桿
(一)經營杠桿的概念
經營杠桿:由于固定成本的存在而導致息稅前利潤變動率大于產銷
業務量變動率的杠桿效應。
理解:
息稅前利潤=(單價-單位變動成本)×產銷量-固定成本
EBIT=(p-b)x-a
其中固定不變a(在相關范圍內)不變,單位變動成本b不變,單價p不變;如果產銷量x增長一倍,影響息稅前利潤的因素主要取決于業務量x,這時利潤究竟有多大取決于業務量x。
理解:
EBIT=(p-b)x-a=1×5-3=2
EBIT=(p-b)x-a=1×10-3=7
產銷量的變動率=100%
EBIT的變動率=(7-2)/2×100%=250%>100%
(二)經營杠桿作用的衡量指標
由于存在固定經營成本,銷量較小的變動會引起息稅前利潤很大的變動。
(1)DOL的定義公式:
經營杠桿系數=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產銷業務量變動率
(2)計算公式:
報告期經營杠桿系數=基期邊際貢獻/基期息稅前利潤
DOL=M/EBIT
=M/(M-a)
(3)結論:
只要企業存在固定成本,就存在經營杠桿效益的作用。
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固定的生產經營成本的存在導致企業經營杠桿作用,而且固定成本越高,經營杠桿系數越大,經營風險越大。如果固定成本為零,經營杠桿系數等于1。
經營杠桿系數的影響因素。
在P142[例4-11]中驗證了利用經營杠桿系數和利用標準離差衡量風險的結論是否一致。
計算結論:無論是用經營杠桿系數,還是利用標準離差(或率),風險衡量的結果一致(注意這里A和B公司的EBIT期望值是相同的,所以用標準離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