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成本費用管理
(一)成本歸口分級管理
成本歸口分級管理,又稱成本管理責任制,它是在企業總部的集中領導下,按照費用發生的情況,將成本計劃指標進行分解,并分別下達到有關部門、車間和班組,以便明確責任,把成本管理納入崗位責任制。
(二)成本性態分析
1、成本性態,又稱成本習性,是指成本的變動與業務量之間的依存關系。
按照成本性態,通常可以把成本分為固定成本、變動成本和混合成本。
2、混合成本分解法有
1.高低點法
固定成本a=最高點業務量成本-單位變動成本×最高點業務量
或:固定成本a=最低點業務量成本-單位變動成本×最低點業務量
2.回歸分析法
3.賬戶分析法
4.技術測定法
5.合同確認法
(三)標準成本管理
1、標準成本是指通過調查分析、運用技術測定等方法制定的,在有效的經營條件下所能達到的目標成本。
2、標準成本的制定:制定標準成本,通常先確定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的標準成本,其次制定制造費用的標準成本,最后制定單位產品的標準成本。制定時,無論是哪一個成本項目,都需要分別確定其用量標準和價格標準,兩者相乘后得出成本標準。
3、成本差異的計算與分析
在標準成本管理模式下,成本差異是指一定時期生產一定數量的產品所發生的實際成本與相關標準成本之間的差額。
凡實際成本大于標準成本的稱為“超支差異”
凡實際成本小于標準成本的稱為“節約差異”。
(四)、作業成本管理
作業成本計算法,最開始只是作為一種產品成本的計算方法,其對傳統成本計算方法的改進,主要表現在采用多重分配標準分配制造費用的技術變革上。隨著成本計算方法的完善,它也開始兼顧對制造費用和銷售費用的分析,以及對價值鏈成本的分析,并將成本分析的結果應用到戰略管理中,從而形成了作業成本管理。
作業成本計算
含義 | 通過對所有作業活動報考地追蹤反映,進行作業和成本對象的成本計算,并評價作業業績和資源利用情況的方法。 |
特點 | 1.對于直接費用的確認和分配與傳統成本計算方法一樣 2.間接費用的分配對象不再是產品,而是作業 |
(五)、責任成本管理
是指將企業內部劃分為不同的責任中心,明確責任成本,并根據各責任中心的權責利關系,來考核其工作業績的一種成本管理模式。
責任中心一般可以劃分為成本中心、利潤中心和投資中心三類。
1、成本中心是指發生并有權控制成本的單位。成本中心一般不會產生收入,通常只計量考核發生的成本。
2、利潤中心,既能控制成本,又能控制收入和利潤的責任單位。
3、投資中心,是指既能控制成本、收入和利潤,又能對投入的資金進行控制的責任中心。
4、內部轉移價格,是指企業內部有關責任單位之間提供產品或勞務的結算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