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是人類思想史上的偉大變革,它給教育科學奠定了正確的理論基礎,并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使教育科學走向真正科學化的階段。它的產生是哲學和社會科學領域中的最大變革。教學和其他社會科學一樣,也只有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才能真正成為科學的教育學。
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前蘇聯的一些著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為創建馬克思主義教育學作了不少嘗試,積累了寶貴的財富。其中以馬克思主義為基礎最早探討教育問題的是克魯普斯卡婭。她的教育代表作是《國民教育與民主制度》。與其同時代的還有加里寧的《論共產主義教育》,馬卡連柯的《論共產主義教育》、《教育詩》等。在前蘇聯出版的各種版本的教育學中,凱洛夫主編的《教育學》有一定的代表性,對我國的教育理論與實踐有著廣泛的影響。這本書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蘇聯二三十年正反兩方面的教育經驗進行了系統總結,并從理論高度進行了抽象和概括。該書重視基礎知識的傳授,強調課堂教學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雖然存在忽視學生的主體性,有教條主義和形而上學的缺陷,但應看到這是社會主義教育理論建設中邁出的可喜的一步。
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楊賢江于1930年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了《新教育大綱》。它反映了我國無產階級教育科學所取得的成就。這本著作盡管還不成熟,但它是一本最早系統地用馬克思主義觀點來闡述教育問題的著作。這本著作闡述了教育的本質和作用,批判了教育超政治、超階級的觀點和教育萬能論,敘述了教育領域中階級斗爭的歷史。
解放后,我國在50、60年代,廣大教育理論工作者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曾編寫過一些教育學著作,如華中師范大學王道俊老師主編的《教育學》、首都師范大學張燕鏡老師主編的《教育學》、陜西師大謝景隆老師主編的《普通教育學》等,這一時期是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在我國的創建階段。
四、教育學發展中逐漸形成的理論派別
1.實驗教育學
代表人物及其著作:德國教育家梅伊曼的《實驗教育學綱要》和拉伊的《實驗教育學》。
實驗教育學的主要觀點:實驗教育學研究的對象應是通過對事實的實驗研究、分析結果,從中推導出各種教育原則,用以指導并接受實踐的檢驗。
2.文化教育學(又稱精神科學教育學)
代表人物及其著作:德國教育家狄爾泰的《關于普遍妥當的教育學的可能》,斯普朗格的《教育與文化》,利特的《職業陶冶、專業教育、人的陶冶》。
文化教育學的主要觀點:教育是一個歷史文化的過程,教育的目的是促使社會歷史的客觀文化向個體的主觀文化轉變,培養完整的人格;培養的主要途徑是陶冶和喚醒,強調師生的對話。
3.實用主義教育學
代表人物及其著作:美國教育家杜威的《民本主義與教育》、克伯屈的《設計教學法》。實用主義教育學的主要觀點:崇尚改良主義教育哲學觀,批判傳統教育理論,強調兒童中心主
義,主張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注重“做中學”,倡導實驗精神和行動研究。
4.批判教育學
代表人物及其著作:美國鮑爾斯與金蒂斯的《資本主義美國的學校教育》、布厄迪爾的《教育、社會和文化的再生產》、阿普爾的《教育與權力》、吉魯的《批判教育學、國家與文化斗爭》。
批判教育學的主要觀點:當代資本主義的學校教育不是一種民主的建制和解放的力量,而是再生產著社會不平等的工具;教育受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制約,教育學的目的就是幫助分析教育背后的利益關系,達到意識的啟蒙和解放,從而尋找克服不公正的策略。
五、當代教育學理論的新發展
20世紀中葉以來,教育理論有了新的發展。在前蘇聯,贊科夫的教學與發展的理論引起了世界各國教育理論界的注意。贊科夫從1957年開始,一直到70年代初,進行了十多年的教育與發展的實驗研究,1975年出版了作為實驗總結性成果的《教學與發展》專著。
前蘇聯蘇霍姆林斯基的理論也受到世界的關注。他結合自己多年農村中學校長的實踐,悉心研究教育理論,不倦地進行寫作,發表了40多部教育專著,100多篇論文,近1200篇童話和教育小說,提出了許多富有創造精神的見解。他的論著被譽為“活的教育學”和“學校生活的百科全書”。
在西方,瑞士皮亞杰在《教育科學和兒童心理學》一書中提出的兒童智力發展階段與教學關系的理論,美國布魯納在《教育過程》一書中提出的“結構主義”課程論和“發現法”教學理論,德國根舍因的“范例方式教學理論”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的某些特點和規律。
目前,我國教育理論工作者正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運用各種科學的方法,研究古今中外的教育問題,為創建具有現代特征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學而努力。
微信互動:QQ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