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課程
一、常見考試知識點
考點一:課程要素和課程內容的具體表現形式。
考點二:課程的類型。
考點三:我國當前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二、常見考試題與解題技巧
考點一:課程要素和課程內容的具體表現形式。
例1(2006年統考試題)
課程的要素主要包括課程目標、課程內容以及( )。
A.課程標準和課程結構
B.課程標準和課程評價
C.課程標準和課程形式
D.課程結構和課程評價
【答案】D
【解析】這道題可以運用排除法。在前三個選項中,都有課程標準,課程的內容包括課程計劃、學科課程標準(常簡稱為課程標準)和教材,因此,只能選第四個答案。
【錯誤防范】課程內容的具體表現形式也易考。課程內容的具體表現形式有課程計劃、學科課程標準和教材。課程計劃的定義要熟悉(課程計劃是指根據教育目的和不同類型學校的教育任務,由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制定的有關教學和教育工作的指導性文件),易考的題目是給出課程計劃的定義,讓考生在課程計劃、學科課程標準等多個選項中進行選擇。
例2(2005年統考試題)
編寫教材的直接依據是( )。
A.教育目的
B.課程計劃
C.課程目標
D.課程標準
【答案】D
例3(2006年統考試題)
辨析題:教材就是教科書。
【答案】不全面或錯誤。
教科書只是教材的表現形式之一,教材還可以包括音像教材、教學軟件等。
【解析】教材除了包括文本的資料,如教科書外,還包括音像等其他類型的資料。
例4(2009年統考試題)
根據課程計劃,以綱要的形式編定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稱為( )。
A.課程標準
B.課程綱要
C.課程要素
D.課程規范
【答案】A
【解析】這里考查的是課程標準的定義。
【錯誤防范】要明確課程的表現形式有三種:課程計劃、學科課程標準、教材。它們三者是相互關聯、層次遞進的關系,即教材是學科課程標準的進一步具體化,學科課程標準又是課程計劃的進一步具體化。
該部分易出的選擇題還有:
·根據教育目的和不同類型學校的教育任務,由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制定的有關教學和教育工作的指導性文件是( )。
A.課程標準
B.課程計劃
C.課程要素
D.課程規范
(答案:B)
例5(2010年統考試題)
辨析題:課程內容的具體表現形式就是教材。
【答案】錯誤或不全面。
教材只是課程內容的表現形式之一,課程內容的表現形式還應包括課程計劃(或教學計劃)、課程標準(或教學大綱)。
考點二:課程的類型。
例6(2004年統考試題)
在我國當前課程管理的改革中,試行三級課程管理,其中新增的管理課程是( )。
A.綜合課程和分科課程
B.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
C.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
D.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
【答案】C
例7(2005年統考試題)
簡答題:簡述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的含義。
【參考答案】學科課程是從科學知識的邏輯體系中分化出學科,從中選擇學習內容,以學科的邏輯體系制定標準,編寫教材,按固定學時教學的課程。
活動課程(又稱經驗課程、學生中心課程)是以圍繞兒童的發展需要和興趣為中心的,以兒童活動為組織方式的課程形式。
例8(2007年統考試題)
以圍繞兒童的發展需要和興趣為中心,以“做中學”為基本教學方法的課程形式是( )。
A.學科課程
B.活動課程
C.技能課程
D.核心課程
【答案】B
【錯誤防范】這里的三個選項“學科課程”“活動課程”和“核心課程”是三種課程類型,其中“核心課程”是綜合課程的一種。作為考生,在課程類型這一部分還要注意兩點:第一,學科課程的定義和優缺點(當簡答題準備),即學科課程是從科學知識的邏輯體系中分化出學科,從中選擇學習內容,以學科的邏輯體系制定標準、編寫教材、按固定學時教學的課程。學科課程的最大優點是有利于傳承人類的科學文化遺產,使學生獲得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但不足是對學生興趣考慮不夠,容易造成理論與實踐脫節。第二,活動課程的定義和優缺點(當簡答題準備),即活動課程又稱經驗課程,學生中心課程,它是與學科課程相對應的,以圍繞兒童的發展需要和興趣為中心的,以兒童活動為組織方式的課程形式。活動課程的優點是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好,有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能力,但它忽視了系統科學知識的傳授,導致“兒童中心主義”,因此,知識質量難以保證。
例9(2008年統考試題)
在對學校隱性課程的分類中,一般把教師無意識的言行對學生所產生影響而構成的課程稱之為( )。
A.物質性隱性課程
B.制度性隱性課程
C.心理性隱性課程
D.活動性隱性課程
【答案】C
【解析】請考生首先要記住隱性課程分為三類:物質性隱性課程、制度性隱性課程和心理性隱性課程。其次,了解書中每類課程所包含的內容。
例10(2010年統考試題)
從課程管理的角度,可把課程分為( )。
A.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
B.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
C.學科課程、活動課程和綜合課程
D.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
【答案】A
例11(2011年統考試題)
辨析題:課程都是在教學計劃中規定的。
【答案】錯誤。
課程既包括課程計劃中規定的課程,也包括課程計劃之外的課程,比如:學校的環境、校風、師生關系等方面構成的隱性課程,也屬于課程的組成部分。
考點三:我國當前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例12(2003年統考試題)
在我國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初中階段課程設置的特點是( )。
A.以綜合課程為主
B.以分科課程為主
C.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相結合
D.分科、綜合與活動課程相結合
【答案】C
例13(2004年統考試題)
論述題:在當前國外課程與教學內容的改革中,出現了哪些新的趨勢?并就其中一個趨勢闡述對我國教學改革的啟示。
【參考答案】(1)在指導思想上,各種課程理論相互滲透與融合。
(2)在課程內容上,重視教材的現代化和理論化。
(3)學科類型上,趨于綜合化和一體化。
(4)在課程結構上,普通課程和職業課程相結合。
(5)加大課程難度,進行“尖子生”的篩選和培養。
(6)結合其中一個趨勢闡述對我國教學改革的啟示。
例14(2007年統考試題)
辨析題:在我國當前基礎教育課程設置中,高中階段應以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為主。
【答案】錯誤。
高中階段應以分科課程為主。為使學生在普遍達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實現有個性的發展。課程標準應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同時要設置豐富的選修課供不同的學生選修。初中階段設置的課程才是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
【錯誤防范】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初中階段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高中階段則以分科課程為主。
例15(常見練習題)
簡答題:簡述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
【參考答案】第一,改變過于重視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的過程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第二,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制的課程,并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第三,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知識與技能。第四,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的接受信息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合作能力。第五,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和選拔的功能的現狀,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的功能。第六,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現狀,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和學生的適應性。
例16(2008年統考試題)
在我國當前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要改變長期以來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的哪一功能?( )
A.甄別與選拔
B.促進學生發展
C.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D.改進教學過程
【答案】A
例17(2008年統考試題)
辨析題: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趨勢之一是加強分科課程。
【答案】錯誤或不準確。
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趨勢之一是加強綜合化課程,尤其是義務教育階段課程的綜合化,以克服分科的缺陷。
【錯誤防范】在課程這部分,除了上面的內容,還需要考生掌握我國基礎教育課程設置的特點:
第一,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初中階段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高中階段則以分科課程為主。
第二,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課,并作為必修課程,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
例18(2009年統考試題)
辨析題:我國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課程管理方面的改革目標是進一步加強國家對課程的統一管理。
【答案】錯誤或片面。
我國當前基礎教育課程管理方面的改革目標是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錯誤防范】(1)理解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的定義。具體說來,國家課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機構編制和審定的課程,其管理權屬于中央教育行政機關,是一級課程。它側重于學生發展的基本要求與共同素質,強調課程內容的一致性。地方課程是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行政機構和教育科研機構編定的課程,屬于二級課程。它是一種為突出地方特色與地方文化、滿足地方發展需要而設置的課程。學校課程,又稱校本課程,是指在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前提下,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分析,充分利用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而開發的多樣性的、供學生選擇的課程,它具有適應性和參與性的特點。
(2)記住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將課程劃分成不同的類型:從課程管理角度劃分,可以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從課程的組織核心劃分,可以劃分為學科課程、活動課程、綜合課程。
從學生對課程選擇的自由度劃分,可以分為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從課程的存在形式劃分,可以分為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
(3)在學科類型上,趨于綜合化和一體化。
(4)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課,并作為必修課程,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
例19(2011年統考試題)
在我國當前基礎教育課程計劃中規定,設置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學段為( )。
A.小學至初中
B.初中至高中
C.初中至高職
D.小學至高中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