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德育過程
一、德育過程的概念
德育過程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的規律,把一定社會的品德規范轉化為受教育者品德的過程。
德育過程與品德形成過程是有區別的。德育過程是一種教育活動過程,品德形成過程屬于人的發展過程;影響品德形成過程的有多種因素,德育僅是其中的一種因素;品德形成過程的結果與社會要求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而德育過程的結果與社會要求相一致。德育過程與品德形成過程也密切聯系。德育必須遵循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品德形成發展也離不開德育這一因素的影響;德育過程也是受教育者品德的形成過程,只不過受教育者的品德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下實現的罷了。
二、德育過程的基本矛盾
德育過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內容和德育方法四個因素構成的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矛盾運動過程。
教育者是德育過程的組織者、領導者、調控者和一定社會思想道德的體現者,在德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教育者包括個體教育者和群體教育者。教育者主要是設計、組織、領導、調整、控制整個德育過程,影響、控制受教育者品德的形成和發展。
受教育者是德育的對象,包括受教育者個體和群體。在德育過程中,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體又是德育的主體。當他作為教育者教育的對象時,他是德育的客體;當他進行自我品德教育或對其他德育對象施加影響時,他便是德育的主體。受教育者即使作為德育的客體時,也并不是完全消極被動的,因為他具有主觀能動性,他是作為思想道德行為主體積極參與德育過程的,對外界德育影響具有選擇性,同時,任何德育影響只有通過其品德內部矛盾斗爭才能起作用。
德育內容指一定社會的品德規范,包括政治觀點、思想觀點和道德規范。它由一定社會政治經濟所決定,是一定社會關系的反映。
德育方法是溝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中介。教育者借助一定的方法、手段,將德育內容作用于受教育者,從而逐漸形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德。
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內容和德育方法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發揮作用的。德育過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方借助德育內容和方法進行施教和受教的雙邊統一活動過程,是促使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希望的品德的過程。
在德育過程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內容和德育方法四個因素之間存在各種矛盾關系,如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矛盾;教育者與德育內容、方法之間的矛盾;受教育者與德育內容和方法的矛盾等等,這些矛盾運動正是在德育過程中展開的。在德育過程的諸多矛盾中,有一對主要矛盾,這就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會所要求的品德規范)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的不斷產生和解決,會不斷地將社會所要求的品德規范轉化為受教育者個體的品德,從而完成德育任務。
德育過程中的主要矛盾反映著社會與受教育者個體的矛盾。其實質是教育者將一定社會的思想道德轉化為受教育者個體的品德,從而把受教育者納入到一定社會思想道德關系中去。這是一定社會思想道德的個體化、個性化過程和受教育者個體在思想道德方面的社會化或再社會化的過程,是一定社會思想道德遺傳和繼承相統一的過程。我國新時期的德育是將社會主義思想道德轉化為受教育者的品德,把學生納入到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關系中去的過程。這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個體化、個性化和學生品德社會主義化的過程,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遺傳和繼承相統一的過程。
三、德育過程的基本規律
(一)德育過程是對學生知、情、意、行的培養提高過程
學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個心理因素構成。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即這四個心理因素的形成與發展的過程。德育過程也就是對這四個晶德心理因素的培養過程。
知即品德認識,是人們對是非、善惡的認識和評價,以及在此基礎上二形成的品德觀念,包括品德知識和品德判斷兩個方面。品德知識是青少年學生對某種社會的政治、思想以及道德理論、規范的認識。在掌握品德知識的基礎上,可以對某些品德行為的善惡進行分析、評價,形成品德判斷。品德知識是品德形成的基礎。
情即品德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作是非、善惡判斷時引起的內心體驗,表現為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愛憎、好惡的態度。例如,青少年學生對符合自己認識和需要的事物,通常產生自豪、自尊、滿意、興奮等積極情感體驗;反之,則產生自卑、羞愧、不滿、頹廢等消極情感體驗。品德情感是產生品德行為的內部動力,是實現知行轉化的催化劑。
意指品德意志,是學生在產生品德行為過程中自覺頑強努力的心理品質。它可以使自已的正確動機戰勝不正確動機,并排除晶德行為中的各種障礙,堅決執行由品德認識所引起的行為決定,使行為表現出持久性,一貫性,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行指品德行為習慣,是實現品德認識、情感,以及由品德需要產生的品德動機的行為意向及外部表現。它是通過實踐或練習形成的,是衡量一個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標志。
一般來說,德育過程是沿著知、情、意、行的順序而形成、發展的,即提高認識,陶冶情感、鍛煉意志,培養行為習慣。而且知、情、意、行之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作用。其中,知是基礎,行是關鍵。需要指出的是,知、情、意、行在發展方向和水平上常處于不平衡狀態,表現出“情通理不通”或“說話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等現象,這就要求我們在德育過程中可以具有多種開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順序,而是根據具體情況,深入分析青少年的思想實際和年齡特征,或從訓練行為開始,或從陶冶情感開始,或從鍛煉意志開始,最終達到學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和諧發展。北京通縣一中的全國模范班主任劉純樸老師總結出的教育經驗——“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持之以恒”,就是以情為開端的。
(二)德育過程是促進學生思想內部矛盾斗爭的發展過程
學生品德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外部德育的影響,但外部德育影響只有通過主體品德內部矛盾斗爭才能發揮作用。這種主體品德內部矛盾,是受教育者反映當前德育要求產生的內部品德發展需要與已有品德發展水平之問的矛盾。由于每個受教育者都有自己獨特的品德結構,因而都以“自己的”態度對待外部教育影響,作出肯定的、否定的或中立的等等評價和選擇,形成自己特有的品德內部矛盾,并以“自己的方式”解決這些矛盾,從而引起品德結構的某種變化,或形成新的品德結構,或對原有品德結構作某些調整,或使原有品德結構更加鞏固和完善。
青少年學生的自我教育過程,實際是他們思想內部矛盾斗爭的過程。自我批評、自我訓練、自我體驗、自我反省等自我教育能力的發展,也是學生經過自身思想內部矛盾斗爭的結果。
促進學生思想內部矛盾斗爭轉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歸納起來有內因和外因兩大方面。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轉化的條件,內因是轉化的根據,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要實現學生思想矛盾的積極轉化,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是良好的外因,還必須通過學生的內因,即通過學生思想內部的矛盾斗爭,促使其積極接受外界的教育影響,才能把教育者的德育要求轉化為學生個體的思想品德。
(三)德育過程是組織學生的活動和交往,統一多方面教育影響的過程
學生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環境教育影響下,通過他們的活動和交往逐漸形成、發展的。
活動和交往的性質、內容、方式不同,對學生的影響作用也不同。并不是任何活動與交往,都能形成我們需要的品德。因為影響學生品德形成的因素很多,有正式的影響,非正式的影響;學校的影響,家庭、鄰居的影響;還有社會團體、電影、廣播、書籍等方面的影響。在這些影響中,有積極正面的影響,也有消極反面的影響,這就要求教育者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學生的活動和交往,使這種活動和交往具有正確的思想方向性,保證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按社會主義方向健康發展,引導青少年積極參加學校、校外正式團體的積極、健康的交往活動,如學習活動、勞動、社會政治活動,各種體育、文藝活動等,充分發揮班級、團隊等正式團體的教育作用,防止非正式團體包括校外鄰里的消極影響。在組織學生的活動與交往中,教育者還應充分發揮學校教育影響的主導作用,將來自各方面的教育影響統一起來,使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影響互相配合,協調一致,形成以學校為主的統一教育力量,促使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
(四)德育過程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逐步提高的過程
學生品德是在不斷教育和修養過程中,從量變到質變、從舊質到新質的積累而螺旋式地發展上升的。這種積累發展、螺旋上升需要經過長期的、反復的、逐步提高的教育。
學生品德是由知、情、意、行等多種因素構成的矛盾統一體,是一種不斷發展變化的報考系統,而不是一成不變的凝聚物。因此,只有經過長期的、反復的、不斷提高的培養和教育,才能促使學生品德不斷地形成和發展。
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年級的升高,知識經驗的豐富,各種能力的增強,活動范圍的擴大,接觸事物的廣泛復雜,社會對他的要求也就不斷提高。同時,社會本身也在不斷發展變化,原先與社會要求相適應的品德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又有進一步發展提高的必要。因此,品德的培養、教育和提高是長期的、反復的、永無止境的。
意識形態領域里無產階級思想和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的矛盾斗爭是長期的,它必然要反映到學生思想上來,并決定了他們思想上的矛盾斗爭的長期性和反復性。因此,學生社會主義品德的培養、教育和提高是長期的、反復的,不可能一勞永逸,一次完成。
遵循德育過程的這一規律,教育者要不斷組織學生的活動和交往,向其施加系統的和不斷深化的思想道德影響,以引起學生品德內部系列化的矛盾斗爭,并促進、加速其順利解決,從而促使其品德逐步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