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教學過程
一、教學過程的概念
教學過程是教師根據一定社會的要求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指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掌握系統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身心獲得一定的發展,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過程。
二、教學過程的本質
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是以認識過程為基礎,促進學生發展的過程。
(一)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
1.教學過程實質上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過程
教學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學習人類已知的文化科學知識,來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教師教學生學習文化科學知識,促使學生由不知到知,由不能到能,由少知少能到多知多能,由不正確、不全面的知和能到正確、全面的知和能,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到應用,由不會運用、不會熟練運用,轉化為會運用、會熟練地運用,實質上就是教師指導學生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
2.學生的認識過程與人類的一般認識過程具有一致性
教學過程作為學生的認識過程,它與人類的一般認識活動有密切的聯系,在許多方面具有一致性。其表現主要是:
(1)都是人類對客觀世界的反映。
(2)認識的目的、基礎和檢驗標準都是實踐。
(3)都是從認識一定的現象和對象開始,以概念為思維的基本形式,以分析、綜合、歸納、演繹為思維的基本過程。
(4)認識過程的一般順序都是由感性認識發展到理性認識,再由理性認識發展到實踐。
(5)都是認識主體的能動活動。
(6)都是一個曲折的、充滿矛盾的、活生生的,永無止境的過程。
(7)認識的結果都是不僅改造客觀世界,同時也改造主觀世界、發展認識能力和不斷調整主客觀關系的過程。
3.教學過程巾學生認識過程的特殊性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既與人類一般認識過程具有一致性,又有不同于人類一般認識過程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從整體上看,就在于它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個體的認識過程。具體地講,它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顯著特點:
(1)間接性。這是指:①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認識主要是掌握人類在千百年的生產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中已認識到并且已經確定吸收進課程、教學大綱、教科書的知識。這種知識常常是經過精心挑選并經過改造和各種加工的聚礎性、概括化的知識。這就是說,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認識主要是依靠他人、前人的實踐,占有他人、前人的經驗,無需事事都親身去經驗。這就使學生的認識對象、認識方式都是特殊的,即“學習間接經驗,問接地去經驗。”②“主要是問接經驗”包含著“不是惟一的問接經驗,也要有直接經驗”的意思,但直接經驗是從屬于間接經驗的,是改造了的、少量的直接經驗。
(2)引導性。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認識是在教師的領導下進行的。教師的領導保證著學生認識的方向和質量,避免或減少學生在認識上可能出現的曲折和反復,從而使學生的認識具有便捷性和高效性。
(3)教育性。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認識過程,同時也是接受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教育的過程。在教育過程中,學生不僅要認識客觀世界,同時還要變革主觀世界,發展自身。教學過程中學生認識的根本目的和顯著特點在于使學生的身心得到發展。
(二)教學過程是以認識過程為基礎,促進學生發展的過程
教育活動是以變革主觀世界,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根本目的的。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認識客觀世界的同時,智力、體力、思想品德和個性也都獲得發展。中小學生正處于成長、發展過程中,處于受教育階段。他們在教學中不僅有從不知到知的任務,還帶有接受教育、全面發展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