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
教學活動是一個完整的教學系統,其中任何一個環節的活動都不能脫離整體或與整體不協調。
否則,就會削弱整體的效果。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我們必須認真研究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
從教師教的角度來看,教學活動包括五個基本環節:備課;上課;課外作業的布囂與批改;課外輔導;學業成績的檢查與評定。
一、備課
(一)備課的意義
備好課是教好課的前提。備課就是教師根據學科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門課程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最合適的表達方法和順序,以保證學生有效地學習。對教師來說,備好課可以加強教學的計劃性,有利于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
備課分個人備課和集體備課兩種。個人備課是教師自己鉆研學科課程標準和教材的活動;集體備課是由相同學科和相同年級的教師共同鉆研教材,解決教材的重點、難點和教學方法等問題。教師備課應以個人備課為主,在此基礎上進行集體研究,相互取長補短。
(二)備課的要求
1.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這三方面的工作是:
(1)鉆研教材。包括鉆研學科課程標準和教材,閱讀有關參考書。鉆研學科課程標準,就是要弄清本學科的教學目的,教材體系和基本內容,以及教學法上的基本要求。教材是備課的主要依據,它為教師備課提供了基本材料。教師備課必須熟練地掌握教材的全部內容,了解整個教材的整體結構,分清重點章節和各個章節的重點、難點和關鍵。參考書是教材的補充。教師要廣泛閱讀有關參考書,以便更好地掌握教材,并從中選擇材料來充實教材內容。
(2)了解學生。要備好課還必須了解學生,了解學生的原有知識、技能的質量;,解學生的興趣、需要和思想狀況;了解他們的學習方法和習慣等等。
(3)設計教法。就是考慮如何把已經掌握的教材傳授給學生,其中包括如何組織教材,如何確定教法等問題。
2.寫好三種教學計劃
備課工作最后要落實到編制出三個計劃上。
(1)學期(或學年)教學進度計劃。這種計劃應在學期或學年開始前制訂出來。內容包括:學生情況的簡要分析,本學期或學年教學的總任務和要求,教學大綱或教材的章節或課題,各課題的教學時數及具體安排、所需主要教具等。
(2)課題(單元)計劃。指對教學大綱上的一章、一個較大題目或教材中的一課,全盤考慮,并在此基礎上制定課題計劃。內容包括:課題名稱、本課題教學目的、本課題的課時劃分及各個課時的主要問題,本課題各課時的上課類型和教學方法,本課題的主要教具等等。
(3)課時計劃(教案)。指一堂課的計劃,即上課的具體方案,以課時為單位編寫。內容包括:班級、學科名稱、授課日期和時間、課題、教學目的、課的類型、教學方法、教具、教學進度、備注等。其中教學進程包括一堂課的教學內容的詳細安排、教學方法的具體運用和時間的分配。這是課時計劃的主要組成部分。課時計劃可有詳有略,但無論新、老教師都應當寫出課時計劃。
二、上課
上二課是整個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最直接的體現。對教師來說,是他的業務水平、教學能力以及對教育事業態度的集中反映。教師要努力上好每一節課。
一節好課的要求有如下幾點:
(一)教學目的明確
教師和學生雙方對一節課所要達到的教學目的應當明確。課堂上的一切教學活動都應該圍繞教學目的來進行。
(二)內容正確
要保證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和思想性。在進行教學時,教師既要突出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點,又要考慮教材的整體性和連貫性。既注重新舊知識之問的聯系,又要注意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在講授時,教師對概念、定理等的表述要準確無誤;對原理、定律的論證應確切無疑;對學生回答問題時所反映出的思想和觀點要仔細分析。
(三)結構合理
整個課的組織合理,有高度計劃性,講、練、演示、板書等安排妥當,結構緊湊.注意學生紀律,有效地利用上課時間,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
(四)方法恰當
教師要善于啟發,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各種方法能有機結合,運用自如,使教學過程既有緊張的學習活動,又有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師生密切配合,感情融洽。
(五)語言藝術
教師要講普通話,語音清楚準確,語調抑揚頓挫,緩急適度,富有節奏感;語言要流暢精練,生動形象,融科學性、啟發性、教育性于一體。
(六)板書有序
教師板書的字體要規范、大方、清楚,內容要突出教學重點,并與教師的講授、學生的練習等有機結合,互相銜接。
(七)教態從容自如、
上課時教師應充滿信心,講究教學藝術,充分發揮主導作用,使教學引人人勝、輕松自如,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使學生學得津津有味。
從學生學的方面看,基本標準有:
1.學生注意力集中
注意力是學習的前提條件,只有注意力集中,才能認真學習和思考。要做到這一點,教師的教學內容要吸引學生,教學方法靈活多樣。
2.思維活躍
思維是學習活動中最關鍵的認知活動,是理解知識的條件。學生不積極思維,就難以有效掌握所學知識。這就需要教師通過設問、設置情景,引導學生思考,并指點思維方法。
3.積極參與
參與指學生在態度上、思維上、活動上積極投入到課堂學習活動中去。積極參與也是學生有效學習的條件。要使學生積極參與,需教師進行調動,并教育學生養成積極參與的習慣和學習態度。
4.個別學生得到照顧
每個學生都應得到發展,是教育的原則,是教育價值的追求。教師應通過分層教學、合作學習、個別輔導、多元智能教學等多種方式方法,盡可能照顧到每個學生的需要和特點,這包括照顧到他們的知識基礎、智能結構特點、個性特點、學習風格的差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