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教育
為教育好下一代,僅靠學校教育是不行的,還應當搞好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并且使這三個方面的教育力量相互配合,形成一股力量,保證黨的教育方針得以貫徹,培養目標得以實現。
一、家庭教育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它是以夫妻關系為基礎,包括父母和子女關系的最小社會基層組織,是人們生活和消費的最基本單位,承擔著生養和教育子女的基本社會職能。一般來說,人皆出生和生活在一個家庭中,對每個人來說,家庭是第一所學校,父母是第一任教師。家庭對兒童青少年的發育、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培養、品德的陶冶、個性的形成,都是至關重要的。家庭能否充分發揮其教育職能,不僅關系到子女成長、家庭幸福,而且影響著社會的安定、民族的發展。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和補充,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
(一)家庭教育的特點
1.教育內容的生活化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不同,首先表現在它不是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的,而是主要貫穿在口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進行的,是從實際生活入手,循循善誘。
2.教育方式的情感化
父母與子女的特有親情,使得家庭教育往往比其他教育方式更有力量,因為父母在教育子女時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感情,使子女受到熏陶、感染,易于接受。但家庭教育中的感情色彩也有可能走向極端,產生不利影響,主要是過度溺愛子女與簡單粗暴。這兩種極端應加以克服,以使家庭教育中的感情色彩產生良好效果。
3.教育方法的多樣化
家庭教育既不像學校教育那樣制度化,又不像社會教育那樣難于控制,它是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的,比較容易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家庭教育沒有固定的模式,主要靠家長根據子女的具體情況,從實際出發,隨機進行。
家庭教育能否發揮以上特點而獲得良好的效果,主要取決于家長的修養和水平。
(二)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
1.創造和諧的家庭環境
家庭環境包括家庭物質生活條件、父母文化、道德素質水平和家庭成員問相互關系等方面。民主和睦的家庭氣氛是子女健康成長不可缺少的條件。它包括父母間的互相關心、愛護,互相尊重支持,共同關心子女的成長;父母對子女既不溺愛放任,也不粗暴專橫,而應在思想上和生活上予以關懷、愛護、鼓勵、誘導;在嚴格要求的基礎上,為子女健康發育成長提供必需的物質生活條件,創造安靜的學習環境;注重子女的心理健康,并根據子女身心發展的實際情況,建立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
2.對孩子的要求要合理、統一
沒有要求就沒有教育,但要求應合理??偟恼f來,對子女的要求要符合孩子的發展水平,并不斷根據孩子成長變化調整對他們的要求。對孩子的要求還應做到統一,如果父母意見和要求不一致,必然會降低教育的效果。
3.要理解和尊重孩子
家長理解和尊重孩子是溝通家長與子女感情的橋梁,也是實施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礎。許多家長常常以為孩子是自己的,當然對他了解。其實不然,孩子的變化是有階段性的,幼兒、兒童、少年、青年等每一階段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呈現諸多的復雜變化,表現在個性不同的兒童、少年身上就更加豐富多樣。家長要善于觀察、發現子女的變化發展,對他們因成長而出現的種種需求表示理解。同時,在家庭生活中養成民主風氣,遇事多商量,鼓勵子女發表意見,并盡可能加以吸收,放手讓他們承擔責任。
4.不斷提高家長的文化素養和思想素養
一般說,家長的文化素養和思想素養的高低,與子女發展順利程度的高低是成正比的。家長思想修養水平高,作風民主,孩子就容易養成獨立、直爽、開朗、協作、善交際等良好性格特征。家長專制、嚴厲、思想陳舊、趣味低級,孩子就容易養成順從、依賴、固執、冷酷、殘忍等不良性格特征。